洪雪飞:那十年虽被彻底否定,但作为天之骄子的样板戏却是无辜的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那天下午,后台灯光暗下来时,洪雪飞站在镜子前,摘下凤冠。
指尖触到鬓角贴片下的冷汗,她猛然记起十几年前,在苏州观前街茶馆里,那个递茶时手微微发抖的老板娘。
壶没抖,心却抖了。
谁都没想到,那个细节,后来成了《沙家浜》里阿庆嫂最有力的一笔。
倒茶时手腕稳得像雕像,眼神却像刀。
那时候台下观众不止一次在问——这女人,到底什么来头?怎么能把一个“送水的”演得让人心里发冷?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1958年,杭州。
那会儿正是“跃进”的高峰期,全国都在忙着搞建设。
十八岁的洪雪飞,南方姑娘,唱的是越剧,梳着两条麻花辫,考进了北方昆曲剧院学员班。
那地方冷,砖地硬,老师不手软。
她从一进门就明白了:要留下来,得拼命。
早上四点起,吊嗓、压腿、走圆场、甩水袖。
练到手腕肿、膝盖青,那是常事。
冬天练功房没暖气,她穿着棉裤吊嗓子,白气一口接一口地吐出来。
有同学练到一半哭着放弃,她咬着牙转圈,转到眼冒金星。
老戏骨马祥麟私下里说过:“这丫头,有戏。
练得狠,眼里还有光。”
第一年春节,她顶替生病的师姐,登台演了一出《琴挑》。
观众席上老票友一拍大腿:“这小妮子,演陈妙常演得比她师姐还透!”
可真正让她进入“风口浪尖”的,是1964年那部现代戏《红霞》。
那年全国戏曲改编风潮正热,传统戏不合时宜,大家都在学唱“革命样板戏”。
洪雪飞一听说剧团要排新戏,主动找导演:“我来试试。”当时很多老演员不愿碰这种“新东西”,她却不怕。
为演一个农村姑娘,她下乡住了仨月,跟着民兵上山拉练,晚上点着煤油灯抄台词,甚至为一句唱腔的情感轻重,跟编剧争得面红耳赤。
首演那天,她唱出“热血映红霞”那句,全场掌声像潮水一样。
有人当场掉泪。
演出结束,剧团接到几十封观众来信,说“第一次觉得新戏也能演得这么真”。
但这只是开始。
1970年,《沙家浜》排演启动。
当时这部戏被点名为“标杆”,各方面都盯得紧。
导演原本想找个“有点江湖气”的女演员演阿庆嫂,谁想到洪雪飞主动请缨。
“你演阿庆嫂?你不是唱贵妃的吗?”有人当场笑了。
她没回嘴,直接去了苏州,泡在观前街的老茶馆里,连坐了三十多天。
她不只是看人怎么倒茶,更琢磨茶客的神情、老板娘的眼神、对话里藏着的那些“弦外之音”。
回来之后,排“智斗”那一场,她自己设计动作:给敌人斟茶时,嘴角带笑,眼神却冷如霜。
甩茶巾那一下,干净利落,像是甩出的不仅是水,还有命悬一线的胆气。
大家都服了。
后来这场戏成了样板戏中最出名的一段。
可她说得很清楚:“最难的不是唱高音,也不是台步,是让人信。
这女人看上去柔,可骨子里是钢。”
那十年,样板戏风头正劲。
洪雪飞成了各大文艺汇演的常客。
可她从不多说话,也不摆谱。
有次下乡演出,舞台搭在砖瓦厂边上,观众是附近的工人和村民。
演完《沙家浜》,别的演员都去休息了,她一个人留在舞台上,轻声哼起《夕鹤》的唱段。
守夜的场务说,月光底下,她的身影像一只旋转的白鹤,练功服灌满了风,像真的要飞。
1983年,她排《春江琴魂》。
排练厅的镜面蒙着灰,她站在那儿练水袖,定住动作的那一刻,导演周仲春突然停下脚步,说:“这就是我要的感觉,像水一样动,像画一样定。”
她点点头,说:“形是皮,神是骨。”
这句话从那以后被好几个导演写进了笔记里。
其实这股子“活人眼里出人物”的劲头,早在她排《晴雯》时就有苗头了。
她琢磨的是袭人,不是晴雯。
她在图书馆看《红楼梦》,用红笔圈住“贤袭人”三个字,旁边大大一个问号。
她不信这个“贤”是真心的,总觉得这人心里藏着事儿。
排“密谋”那场戏,她坐在绣墩上,手里飞针走线,嘴里说的是“宝二爷的事儿我替他说了”,可镜头一拉近,能看到她捏着绣花针的手在发抖。
那种细节,不用解释,观众自己能看懂。
三年后,她演《长生殿》,演杨贵妃。
一开始谁都不信她能演出那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贵妃。
可首演那晚,她一出场,全场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埋玉”那一折,三次请死。
第一次她趴在地上,眼里藏着希望;第二次猛然起身,指尖抠进地毯金线;到第三次,她缓缓抬头,唱到“为什么威风不向逆寇逞”,水袖一甩,像白练断云,眼帘重重垂下,全场鸦雀无声。
老戏迷掌心全是汗,有人把扇子都攥断了。
演完那场,她坐在后台卸妆,脚踝还在疼。
那是排“霓裳羽衣”时扭伤的,为了一个“转身回眸”,她追着老前辈姚传芗问了五天。
谁都说她是戏疯子,她只笑着说:“我就是贪心,想把戏演明白。”
这些年,她没离过剧团。
晚些时候,新戏《烂柯山》排练,她还在给年轻人带戏。
有次她看董瑶琴偷偷试穿贵妃的戏服,非但不骂,反倒拿起梳子帮她理发:“凤冠要斜三分,才有风流。”
那会儿台下没人了,幕布也被收起来了。
她站在空台上,甩了水袖,走了一折“埋玉”。
没有锣鼓,没有观众,只有她的影子在青砖地上被月光拉得老长。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说“阿庆嫂演不了贵妃”。
参考资料:
梅绍武主编,《中国当代戏曲艺术史(1949—2000)》,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郭汉城,《中国戏剧发展史略》,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周仲春,《我与昆曲五十年》,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马祥麟口述,李晓明整理,《京昆艺事忆往》,中华书局,2012年。
国家图书馆馆藏档案:《沙家浜》排演手稿与演出记录,1970-1975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