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孟智超的坎坷星途:14岁秃顶,植发 300 针,如今容貌大变
还记得那个头顶三根毛、鼻头圆圆、衣衫褴褛的“三毛”吗?上世纪90年代,一部《三毛流浪记》火遍大江南北,饰演“三毛”的男孩孟智超,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童星。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角色的背后,是一个孩子用疼痛、坚持和无数次挣扎换来的辉煌。
那一年,孟智超才8岁。
导演组从6000多个孩子中选中了他,不是因为他演技多好,而是因为他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
当别的孩子还在犹豫“要不要剃头”时,他已经跑进了化妆间。
孟智超或许没想到,这个决定,会改变他的一生。
三毛“三毛”这个角色,不仅要求外形贴近,更考验孩子的忍耐力。
为了塑造那个标志性的大鼻子,剧组最初用石膏倒模,后来改用橡皮泥每天捏造。
夏天拍戏,橡皮泥闷在鼻头上,又痒又痛,孟智超只能用小棍子从鼻孔里轻轻挠两下。
而最伤人的,是那三根头发。
每三天就要刮一次头皮,频繁使用发胶定型,长期下来,他的头皮严重受损。
戏拍完了,“三毛”火了,孟智超却渐渐“消失”了。
孟智超回到学校,发现自己成了“差生”。
拍戏耽误的功课,让他第一次考试只拿了18分。
同学们有的羡慕他,有的却故意刁难:“小三毛,给我系鞋带!”
他气不过,和对方打了起来。
那种从众星捧月到无人理解的落差,让他第一次意识到:童星的光环,原来这么容易褪色。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秃顶植发14岁那年,孟智超发现自己的头发越来越稀疏,头顶渐渐秃了。
因为长期粘头套、刮头皮,毛囊严重受损,头发再也长不出来了。
正值青春期的孟智超,开始自卑、逃避,甚至拒绝出门,他戴帽子、裹头巾,推掉所有戏约,渐渐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很多人说,他是“成也三毛,败也三毛”。 但孟智超自己知道,他不是败给了角色,而是败给了现实。
为了重回舞台,孟智超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植发。
那时候的植发技术还不成熟,他在手术台上经历了3次手术,脑袋上缝了300多针。
每次手术都痛彻心扉,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他说:“我只是想再演一次戏。”
大学毕业后,孟智超去了日本学习编导。
一方面是因为喜欢日本的综艺节目,另一方面,也是想换个环境,重新开始。
他在异国他乡慢慢找回了自信,头发长出来了,心态也渐渐平和。
但他心里始终放不下一件事:演戏。
2014年,27岁的孟智超登上了《笑傲江湖》的舞台,他再次剃掉头发,扮成“三毛”,想用这个经典形象重回观众视野。
他一上台就认出了评委宋丹丹,喊了一声“妈妈”,原来他们在2003年的电视剧《老爸老妈之逼子成龙》中演过母子。
但宋丹丹没认出他。
时光流转,当年那个调皮捣蛋的“儿子”,已经长成了大人。
表演结束后,冯小刚直言“不够逗”,宋丹丹则语重心长地说:“你不能永远演三毛,要开始自己的人生。”
这句话,点醒了很多观众,也点醒了孟智超。
他意识到,自己一直活在“三毛”的阴影里,复出失败后,他尝试转型,拍了网剧《撩妹宝典》,也演了惊悚片《好鬼两个半2》中的白无常。
但反响平平,观众记住的,还是那个“三毛”。
结语有人说,童星是一道光环,也是一种诅咒。
小时候的辉煌,往往成了长大后难以逾越的高山。
但孟智超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童星的“消失”,更是一个人与自我和解的过程。
他曾经为头发痛苦,为角色纠结,为复出奔波,最终发现,人生不止一个角色,舞台也不只有一种灯光。
记得他曾在采访中说:“那时候我太年轻,总觉得外表重要。”
而现在,他学会了放下。
不再频繁提起“三毛”,不再解释头发的故事,也不再急于证明自己。
童星的光环再亮,也照不亮一生的路。
真正的成长,是学会告别过去的自己,哪怕那个自己曾经万众瞩目。
而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尊重。
也许我们还记得“三毛”,但更该记住的,是那个叫孟智超的演员和他真实的人生。
参考资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