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富商:向美国捐1亿,又给大陆捐500亿,后被李嘉诚“威胁”
在码头事件之前,李嘉诚给人的印象是精明的,凭借着娴熟的资本运作,他给自己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一个“死对头”,却因为与李嘉诚唱反调,成为了国家的座上宾,甚至有人说,百年之后,此人必将会彪炳史册。
这个人,就是另一位香港富豪胡应湘,一位要国家不要金钱的修桥者。
他与李嘉诚的恩恩怨怨,实在是让人一言难尽。
胡应湘出身富贵,他的父亲胡忠是香港的“的士大王”,香港大半的出租车,都归他们家管。
优越的家境让胡应湘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他被送往美国留学,在那里,他看到了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和雄伟壮丽的跨海大桥,心中感触颇深。
于是,他开始学习建筑相关的知识,并且因此踏入了房地产行业,创立了合和实业公司。
凭借着自己的心中所学,他总能对工程提出有益的意见,质量的把控也非常严格。
左起:胡应湘、李嘉诚、胡应湘父亲胡忠、哥哥胡文瀚
很快,合和实业便在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并且创造了仅用三年就成功上市的奇迹。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逐步走向开放,胡应湘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跟随香港工商代表团访问广州。
他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因此发生重大的改变。
当时的广州,是改革开放的试点地区,算是内地最发达的区域了,但是香港代表团到来后却发现,找遍整个广州,也没有几家像样的酒店。
其他香港的商人纷纷摇头,认为这里落后且充满风险,根本无利可图。
但胡应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广州是祖国大陆的窗口,即使在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的经济体量也远超香港。
大陆有无限的经济潜力,如果来到这里发展,不仅收入可以保证,更可以为民族出一份力。
胡应湘见识过美国的发达,也看到了祖国的不足,但同时也清楚,自己在祖国大陆大有可为。
于是在回到香港后,他立刻四处奔走,联合李兆基、郑裕彤等地产大亨,共同投资兴建了内地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五星级酒店——中国大酒店。
不过,在和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的时候,胡应湘却加入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条款:项目收回投资成本之后,酒店产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到了1988年,中国大酒店仅用了不到十年就开始盈利,展现出了非常巨大的吸金能力。
但是胡应湘毫不犹豫地兑现了承诺,将酒店送给国家。
尽管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他,甚至说他“糊涂了”,但胡应湘依然这么做了,他要的,从来都不仅仅是赚钱。
同一时期,祖国开始了大基建,这让胡应湘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当时,从广州到深圳,要走一百多公里坑洼不平的土路,货车行驶一趟需要颠簸七八个小时。
这种情况,成了两个特区经济发展的一道“紧箍咒”。于是,胡应湘开始策划,修建一条在当时看来极为超前的高速公路。
在很多人看来,这又是一个疯狂之举,因为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多少汽车,路修得再好利用率也不高。
但是,当这条路修好之后,两个特区的联动却开始增强,连带着整个珠江三角洲都开始腾飞。
人们这才看了出来,原来胡应湘的眼光是那样超前。
在当时的香港,胡应湘的商业成就,可以与李嘉诚并驾齐驱,两人的风格不同,胡应湘属于实干派,财富是一砖一瓦积累起来的。
而李嘉诚则是擅长资本运作,凭借囤积地皮、投资项目,逐步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
但是,由于胡应湘将自己的大部分资源,都用来投资祖国的基础建设,并且多次无偿捐款捐物捐项目,这让两人的财富差距逐渐拉大。
不过也正是因为没有了资本的桎梏,胡应湘才能走出了一条名利双收之路。
而这条路,也让两人产生了极深的矛盾。
当时,珠江口的渡轮经常遭到不测。而胡应湘作为建筑工程师,一眼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那时的中国大型船只并不多,而小船的抗风浪能力满足不了需求。
所以,胡应湘经过缜密的策划,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虎门建设一座跨海大桥,结束人流物流对轮渡的依赖。
虎门大桥是当时国家少有的跨海大桥项目,跨度和技术难度都是空前的,即使是最厉害的桥梁工程师,也不敢说一定能建成。
但是,胡应湘却坚信这个项目的可行性。
为了造桥,他抵押了自己的公司,还用不低的利息,筹措了很多非常规贷款,总算是把建造虎门大桥的钱筹够了。
1997年,大桥正式通车,并且很快就成了黄金项目,日赚利润达到了600万元。
这一下,人们不再对跨海大桥项目有所疑虑了。于是,胡应湘便将自己的“终极梦想”拿了出来:伶仃洋大桥,也就是如今的港珠澳大桥。
这座桥的构想,胡应湘在1983年就已经提了出来。
在他看来,这座大桥是打通大湾区“任督二脉”的关键,一旦建成,会让整个地区的经济有一个飞速的提升。
但是,李嘉诚听说此事后,却极力反对。
香港的港口业务,是李嘉诚商业帝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一旦港珠澳大桥通车,大量货物将不再依赖香港的港口中转,李家的业务必然会受到重挫。
利益冲突之下,李嘉诚决定亮明态度。在一次通气会上,李嘉诚的一位手下拍着桌子反对建桥计划。
此人表示,胡应湘想建桥赚钱自己管不着,但不能挡别人的财路,否则很有可能闹出人命!
对于这种明目张胆的威胁,胡应湘没有立刻反驳。
相反,他拿出了自己当年做工程师的执拗劲儿,花费数月时间,亲自跑遍了伶仃洋。
凭着自己实地测量得到的风速水深和海底地质数据,他拿出了一份厚厚的可行性报告,然后拿着它就去找了李兆基。
李兆基也是房地产巨头,实力并不比李嘉诚弱,而且与大桥的业务没有直接冲突。
凭借着自己的真诚与对项目前景的描绘,胡应湘终于说服他拿出真金白银,一起参与大桥的修建。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顶住李嘉诚的阻力,胡应湘在香港各方奔走了二十多年,换来的是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的正式通车。
历经6年筹备、9年施工,以及数万名建设者的披星戴月,这座全长55公里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终于完成了。
它不仅是一座交通桥梁,更是粤港澳三地融合的超级“连接器”,让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从3个小时大幅缩短到了45分钟。
在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典礼上,83岁的胡应湘没有站在C位。
他身着一件普通的夹克,静静地站在桥头的人群里含着眼泪欢呼。
胡应湘所享受到的“特殊待遇”,仅限于和大桥的总工程师来了一张单独的合影。
虽然这座大桥的通车,让他的虎门大桥“失宠”,营收暴跌,但是他并不后悔。
胡应湘是一个商人,但赚钱从来不是他的唯一目的。
三十多年来,胡应湘向内地累计投资超过五百亿港元,其投资项目广泛,涵盖电厂、口岸、高速公路和桥梁等多个领域。
内地的基础建设,留下了他的种种印记,历史不会忘记胡应湘。
和很多港商一样,胡应湘也给美国的学校捐过款。他的母校普林斯顿大学,就得到过他的一亿美元捐赠。
但是相比起他投入到祖国的资金,这些不过是百分之一。
胡应湘不仅仅是给祖国投资,他还捐赠了大量的学校,并且自己掏钱支持中国学子赴外国留学。
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嘉诚却因为不顾国家利益,将很多重要的港口和码头卖给了美国,而出现了口碑上的反转。
虽然在财富上,李嘉诚仍然傲视群雄,但是他的历史,必然是有污点的。
而胡应湘,却用自己的行动,在共和国的丰碑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网《胡应湘谈港珠澳大桥:中国桥梁建设已达世界级》
2、神弛海外 魂系华夏 记香港合和实业集团董事总经理胡应湘——《文史春秋》 1997年第1期9-14,共6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