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01:18

喜剧的“命”

澎湃新闻记者 黄河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以下简称喜人2)开播,弹幕说好比过年了。
马东顶着“猫王”的发型,穿着喇叭裤开场的时候还略显不太自信,却笑果十足。

马东
首期录制,他依然让导演“不省心”。
“马东老师,你是不是忘词了……”
观众爆笑,马东则是一副小孩被抓现行的表情。
以至于李诞也看不下去了,从椅子上弹起来喊:“怎么谁都能说马东老师几句?!”
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故”和那些编进故事里的广告一样,都是“喜人”创作野心的另一种“显化”。换作别的节目这么做,观众可能会不买账,还会抱怨节目剧本化;在“喜人”这里,不管台上台下怎么作,怎么闹,观众都开心地受着,可见“喜人”的观众缘。
当捯饬得像王菲的辛芷蕾出现在舞台上时,弹幕上明晃晃一片:
看看,马东这命!押对宝了!
在敲定专访细节之后,澎湃新闻记者看了一眼时间,午夜十二点半,记者顺手发了一条:早点休息。宣传小姐姐回过来:哈哈,怎么可能,米未这里灯火通明!记者想,把这茬忘了,熬夜是他们的常态。
第二季终于播了,看得出来“喜人”们都攒着一股子疯劲儿,如赛马出栏一般,就是团舞跳得,些许狰狞。
《空城计》没辜负大家的期待,因为上一季有很多人已经把《八十一难》看出包浆了,都是四大名著改编,但凡剧本和表演差了火候,网友也不会这么评:“就差《红楼梦》了!”新喜人组合“海维go”将经典三国故事置于现代职场语境下解构,“接好运”的创意梗连辛芷蕾也说“简直太有共鸣”。

《空城计》泰维、高海宝
最值得一夸的,是外星从小队的《技能五子棋》。

《技能五子棋》王广、张兴朝、张呈
它的气质太魔性了!喜欢的连喘气都来不及,笑抽了,不喜欢的就一直瞪着眼睛努力看完,怎么看不懂呢,这哪儿跟哪儿啊?
无论如何,《技能五子棋》是创新就该有的模样。作品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密集的吐槽梗,打造了一种独特的抽象喜剧风格。这种大胆尝试,也正是米未方法论下的产物。

歌手单依纯也入了“技能五子棋”的坑
“共创和展演的检验是我们认为相对成熟的一套喜剧创作的方法论。通过这个方法论的不断深化完善,对它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基本盘,就是一个作品经过了这一套东西,它可以达到一个80分的水平,至于它能不能变成100分甚至120分,那是看命,也看天赋。”虽然身体在文艺战线,马东的大脑的确是理科脑袋,“创作不是天马行空,我们觉得创作是一个理科思维的产品,它是有底盘规律可循的,如果整个行业一直停留在靠天才的灵光乍现去支撑的话,中国的喜剧创作就一直摸索不出那条路来。”
这一季,马东和李诞、张若昀、辛芷蕾、胡先煦组成了“观众不代表”团队。顾名思义,不代表,也是吃瓜群众。

李诞、胡先煦、辛芷蕾、张若昀、马东组成了“观众不代表”团队
“整天泡在高浓度的包袱里,您的笑点还好吗?”记者问。
“我一般坐在现场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我就是个观众。以前我们叫‘观众代表’,今年我们叫‘观众不代表’,就要强化这个概念,我们代表不了观众,我们只是自己两肩膀扛一个脑袋去看节目的,导演组也从来不让我提前看这些作品,所以我给出来的都是第一反应。对……我也希望我能提醒自己提醒到位,就是你别带着审视的眼光,别带着导演的眼光,别带着项目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作品,因为那样都不客观,你内心都不够空嘛。”
记者追问:“你真能做得到吗?”
马东笑答:“做不到啊……努力啊!”

马东
对话
澎湃新闻: 深耕喜剧产业多年, 站在今天的节点上看,喜剧节目是越来越难做了还是越来越好做了?
马东:肯定是越来越难做了。越来越难做是情理之中的事,它就应该越来越难做。如果一个事儿越来越好做,就是你做错了,过于轻视了。我们一直说,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如果这件事不是越来越难,其实它可被继续做的价值就没那么大。
澎湃新闻:难的点有变化吗?刚做和现在做,挑战肯定不同。
马东:是不一样。刚开始做的时候,演员、编剧、导演、舞台呈现,所有人都是新鲜的,没有套路和墨守成规的东西。我们学习了“共创”这个理念,把它应用到创作实践当中,通过不停的创意展演,逐渐判断作品能不能在舞台上立得住,如果分数不够,直接就pass掉了,在错误的路上,你走得越短越好。它不仅用在我们今天所做的sketch上,这套东西的沉淀、整理可以为今后中国喜剧的长剧、电影等等影视内容都提供重要的价值参考。在我们看来,其他国家的人也都是清晰地摸索出了相关的这些东西,所以这是我们的一个野望吧。
澎湃新闻:像好莱坞以及Discovery对节目内容的操作模式其实也是这样。
马东:对,比如皮克斯,有编剧团队,创作团队、剧本医生,还有5大长老,几个团体之间是相互制约和提问的,不停地挑战着彼此,最终保证了流程机制的合理性。我们也在努力学习,它中间是有迹可循,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没有做到,是我们学得还不精,或者有时候我们懒,我们过于信任所谓有天赋的喜剧明星。
澎湃新闻:你们还懒?
马东:我们还不够努力。说到现在的难点,我们做了两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做了两季“喜人奇妙夜”,所有的人内心都会有电阻。它不像一个新东西,会有路径依赖,没办法那么空飞,但这就是我们要对抗的东西,这也是越来越难的那个地方。
澎湃新闻:我还挺喜欢看你念广告的,节目一打开有那种气氛。当然我也不知道我在期待什么……
马东:您多看看,多传播传播那个广告,这样我们的客户就更加有信心。
澎湃新闻:品质由细节决定,你在这种边角料上的把控是怎么体现?
马东:没什么是我去把控的。米未是一个生产团队,每一个环节和流程都有专门的人把控。我在每一个环节上,今天都没有我们团队的人做得好,这才是我要的!如果我做得比他们好,说明我找错人了,我只负责找人,然后让别人干得比我好,这不才是对的吗?我们是一个非常注重流程的公司,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专家,这是我特别骄傲的一点。
澎湃新闻:这种逻辑运转和情感体验会有冲突吗?
马东:完全不会!逻辑是基础,是骨头,情感体验是肉,没有骨头的一堆肉立不起来,如果没有肉就剩下骨头,这个也不好吃,所以这两者不光不矛盾,而且相得益彰是才是最重要的。
澎湃新闻:“喜剧监狱”闻名遐迩,听说在米未,如果一个作品找不到“Game点”,就像一个人没了灵魂。你有没有担心过,这套强大的方法论最后会训练出一批完美的“米未系”学生,反而掐灭了那些邪修般的“野生”?
马东:所谓的方法论沉淀,第一,要经历出人出作品的考验;第二,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它是我们经过了三四年的时间才逐步地锤炼和完善,到今天它也依然不是完善的,也在不停地被修正,但这就是对的。我们探索的是1+1=2,不是在包装“一”的美术字怎么写,“二”的美术字怎么写。我们追求的是创作这件事情的内在规律,而不是在追求所谓的“米未风格”。
澎湃新闻:回归到创作,你觉得“关起来”和“放出去”,哪个更有利于喜人的长远的成长和积淀?
马东:短期内的封闭创作非常重要,它不叫“关起来”。为什么叫“喜剧监狱”?因为有创作压力。如果你同时跨了三个戏,每天下午来这里创排两个小时是没用的。人的大脑是需要不断被突破的,你天大的本事,同时干好几件事,是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干好的。

今年团长们还献演了喜剧监狱探戈秀
澎湃新闻:谢晋导演说过,演员是一定要有长时间的生活体验的,关起门来他如何去体验真实的生活?
马东:这两件事并不矛盾。不在创作的时候,你都在体验。生活体验指的是你主动打开所有的“接收器官”——看新闻,刷短视频,感受你的亲戚朋友的痛苦,阅读建立链接,你在吸收那就叫生活体验。创作时,就要把那些东西全拿出来。game点是什么?大家坐在一起提点,一人说一个,甚至一人说三个,看大家对哪个有共鸣,就往前推,之后又有更多的人,创作导演,外部的老师,一起来看,说这点确实好有意思,再继续往下推,推的过程需要关起来,因为它需要你心无旁骛地就干这一件事。这些演员们参加了这几季以后,现在就老说,我现在已经落下病了,去哪里干什么都会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不是个game点?
澎湃新闻:说到底,“红”和天赋是紧密相关的。
马东:完全同意。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努力就是“烧香”,当然并不是迷信的那种“烧香”。甭管香烧给谁的,烧香的时候你是专注的,你是心力集中的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愿力特别重要。至于是在雍和宫烧还是在香山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发愿要把这些事情做好,最后都是烧给自己。
澎湃新闻:作品最后的“上价值”是一种先进且安全的创作策略,还是某种“喜剧正确”?
马东:这个是创造规律。人们看一个作品,先笑后哭是符合人的心理的节奏和预期的。一旦这件事被看出来,就说明你做错了。它应该是伴随着观众的心理节奏的变化自然发生的。只要你被看出来,就说明你做得不够好,太着痕迹或者节奏错了。观众预期最好的节奏就是他笑得前仰后合,最后还掉眼泪了,他自己还说我这哭什么呀?
澎湃新闻:不是硬翻上去的,是自然而然地走到这一步。
马东:翻番也是一个心理节奏。今天观众的心理节奏快很多,据说有70%的观众是用倍数来看电视剧的,所以你必须得给他翻番,你的戏剧节奏如果比它心理节奏慢,他就弃剧了呀。
澎湃新闻:所以还是用产品思维在做节目?
马东:当然是这个思维,或者是完全的产品思维,而且我们觉得我们在产品思维上做得不够好,应该更加产品思维。
澎湃新闻:大众把老面孔比作“回锅肉”,你听到这个词第一反应是什么?
马东:我心情很复杂。首先,我们希望吃新鲜的肉,但回锅肉有回锅的香,所以我们努力克服“回锅”所带来的一些锅气,尽量不要有那么多痕迹,努力能够炒出新味道,其次,我也相信他们的舞台经验,他们会迎来新的爆发点。
澎湃新闻:节目迎新很难吧?外界毕竟还要新鲜感……
马东:新人的确有新鲜感。有天赋的人就那么多,没有一片蓝海,说那里面永远有鱼,你就捞去吧!加上你的标准高,可能标准越来越高,后来你发现在现有的成本能够支撑的搜索半径里面,有天赋的就这么多人。老实说,每一个行业的人才金字塔都一样。所以我们现在特别理解为什么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拿出50%的时间来面试,一个成功的内容制作机构要拿出相当的部分来进行选角,即使像漫威那样的公司的CEO也需要全世界去发现漫画天才。
澎湃新闻:你如何看待“喜人”作品的生命周期?是追求播出时的爆火,还是更希望它们能抵抗时间的审判?
马东:现在看我们有些作品,比如说《八十一难》《父亲的葬礼》《进化论》《最后一课》,我不举更多的例子,这些作品其实和春晚小品一样,就是历久弥新的样子。春晚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是被时间淘汰完了以后留存的,所以这个事不是任何人预设的,时间会给出答案的。

《八十一难》刘旸、李治良、松天硕、王建华
澎湃新闻:一个作品或演员能不能爆,有时候真是玄学。作为资深“喜剧产品经理”,这一季有没有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导致你有很深的惋惜?
马东:我惋不惋惜不重要。回想起来,闫佩伦在第一季,他的作品别人都投票了,我没投票。这个跟他上来就被淘汰,可能也有直接的关系,但他一直用助演不停地证明自己,特别棒,所以当时我弄错了。所以这一季我们叫作“观众不代表”,我们把这几个人的权重降到不能再低了。

闫佩伦
澎湃新闻:从“喜人”出去的演员,有的去演正剧,有的去拍短剧。在你心里,有没有一条“喜人演员毕业择业升级最强攻略”?
马东:我觉得每个人都不太一样,比如去拍戏的时候,别人会觉得闫佩伦特别好使,放在哪个位置都发光。像土豆他就很痛苦,别人觉得他是“喜人”啊,经常就拿着一个镜头怼着他的脸说,来给我使个相!他就觉得自己的创作说了不算,或者说那个也不是他的强项,所以今年让他回来参与,他特别高兴,把所有事儿都推了,专心地回来创排。

《进化论》土豆和吕严
澎湃新闻:不论影视剧和综艺,高峰值的演员大多是喜剧演员,像贾玲沈腾,一部电影票房几十亿,其实实力上差别并不大,为什么喜人在市场里能够发挥的空间很小,大家会认为,哎,怎么出去就不能打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马东:其实没区别,只是大家看不到时间。贾玲是在2009年第一次上春晚。此前她和白凯南一块已经努力了多年了,沈腾是2012年第一次上春晚,在那之前也是演话剧演小品,他们都是在慢慢地积累。任何一个好演员都不可能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最后他们能站在金字塔尖上,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做对的事情。
澎湃新闻:除了天赋,坚持也很重要。
马东:我觉得坚持本身就是天赋,你如果不够坚持,其实就是没天赋。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做得最好,坚持是一个基本盘,不光是演员,运动员也是一样的。
澎湃新闻:AI的技术迭代会影响到喜剧节目的未来吗?
马东:我希望会,我也相信会,我自己在深入地学习AI的使用,我坚信它在创作上是能够做到的。AI是一个智能体,它到底能发挥多少智能作用,取决于你和它的匹配程度。你不能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寻求一个复杂答案,你要自己独立(思考),它才会给你更好的帮助。它的出现会让人类失去所谓“高手寂寞”这件事,因为你不可能比它高。

马东
澎湃新闻:马东屏幕上的形象幽默,圆融,几乎刀枪不入。是否有怀念过那个还有破绽、迷茫的马东?
马东:哎呀,我现在可迷茫了,每天都是一堆需要解决的问题,天天都是事儿。
澎湃新闻:内心没通透到无人之境?
马东:没有!那个东西多可怕啊,充满困惑,也才有意思吧。
澎湃新闻:前两天窦文涛说他之前特别困惑,大概意思是为什么自己就老是会碰到很多问题,后来他琢磨明白了,没有问题的话,就不会牵着自己往前走了。
马东:我好羡慕窦文涛老师,他能够从自己抽离出来去审视自己,这种审视会让他变成更好的自己,这是我要向他学习的。
澎湃新闻:你没有审视自己?
马东:我没有时间……而且我审视了之后我不告诉你,哈哈。
澎湃新闻:你看你还是刀枪不入嘛。驱动你一直往前走的,是什么?
马东:就是恐惧和欲望。
澎湃新闻:最后一个问题,一件事能成,你更相信道还是术?
马东:首先是道,是why,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然后才是how,怎么做?
本 期 编 辑 邢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喜剧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