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用一场音乐盛宴完成对新疆的深情告白
乌鲁木齐晚报今日刊发《阅微漫谈丨山歌还乡:刀郎音乐与新疆意象的诗性共鸣》,内容如下:10月12日,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巡回演唱会在乌鲁木齐收官。这标志着刀郎的一次意义深远的音乐还乡。
他的歌声,如同一个流动的新疆印象馆,飘落着2002年的第一场雪,挺立着喀什噶尔的胡杨;跃动着天山脚下少年的意气风发,氤氲着游子的乡愁与归乡的狂喜;涌动着家国大爱与时代朝气,低回着人生百态中的忧郁与怅惘;回响着乌鲁木齐的现代与热烈,更沉淀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新疆独特的地貌景观、风土人情持续滋养着刀郎的创作,他的音乐作品不仅推动了新疆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其与新疆的深度融合也成为艺术家与地方深度共生、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个性讲述与人文情感同频共鸣的典范。这一场双向奔赴的音乐盛会,展现了歌手与城市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和共生关系,更是游子归乡般的温暖邂逅,奏响了一曲跨越时空的情感乐章。
城市共鸣
从八楼到二道桥的听觉地标
刀郎歌曲中高频出现雪峰、草原、沙漠、胡杨林、八楼二路汽车、五一夜市等新疆地标意象,成为一种极具备辨识度的听觉符号。刀郎与新疆有深厚的渊源,这次演唱会收官之地选择在乌鲁木齐,可以说是他的一次回乡之旅。演唱会中,刀郎倾情演绎了与乌鲁木齐息息相关的音乐作品,《2002年的第一场雪》中乌鲁木齐的“八楼”的历史底蕴,《五一夜市的兄弟》的烟火气息,《关于二道桥》的市井烟火以及《最美还是我们新疆》中的华彩乐章等。伴随着手鼓的节奏,熟悉的旋律,这些歌曲把新疆的人文风貌、市井生活以及艺术风采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听众面前,“当我走遍大江南北,我要说最美的地方还是我们新疆”这一切都源于对新疆的体验和眷恋。
刀郎善于运用情境摹绘,瞬间将听众带入新疆的特定场景中,他的歌曲充满了生活气息、回忆性和真实感。八楼指的是乌鲁木齐市昆仑宾馆,2路公交车必经之地,因此歌词“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成为了乌鲁木齐的文化地标。二道桥是乌鲁木齐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商业区,歌词“如果你要了解新疆的风情,你就不妨到二道桥来”直接点明了其“城市会客厅”的地位。歌词“喀什噶尔的胡杨,我也是其中一棵,等待着那美丽的姑娘”等歌词,为歌曲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浓郁的人文风情。用新疆沙漠中“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胡杨林,来象征至死不渝、坚韧不拔的爱情。刀郎歌声中的新疆白描与象征并存,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诗意的新疆深深植入了亿万听众的心中。
短短几日,刀郎便用他或直白或婉约或隐喻或爽直的语言表达,或昂扬或激烈或醇和的音乐方式唤醒了整个城市的音乐记忆。
刀郎曾在采访中深情地说“只有生活在新疆,你才会被这里的人文景观所吸引”。现场的粉丝听众,无论是来自哪里,大家如同亲朋好友一般,一起聆听这场音乐盛宴,合唱声此起彼伏,互相分享着这份喜悦和满足。特别是有些歌迷在听到《2002年的第一场雪》《关于二道桥》等旋律响起的时候,不仅瞬间泪目而且还勾起了他们的青春回忆,这些作品成为在时空上定格乌鲁木齐的“时间胶囊”。
当《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那熟悉的旋律响起,全场又瞬间变成红色的海洋,全场观众自发大合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和升华,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象征。山歌响起的地方,是各民族幸福生活的地方;乐器在各民族演奏者手中传递,奏响的是和谐,传递的是幸福。
演唱会也带来了城市的温暖回应:机场的接机应援、脚下歌词的铺垫、摆渡车的接驳以及美食巴扎同步上阵。根据乌鲁木齐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发布的信息,在刀郎演唱会期间,乌鲁木齐市推出了多项活动和惠民措施,比如观众凭刀郎演唱会的票根,可以享受乌鲁木齐市14个景区免除首道门票,在全市超过200家的酒店、餐饮和商超享受消费打折等等。刀郎在南北疆采风中的音乐积累,在乌鲁木齐这座现代化都市里完成深情的音乐还乡。刀郎的音乐之所以能够与这座城市如此契合,是因为他曾生活在这座城市,不仅将新疆的民间音乐融入音乐创作,更通过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创新,使这些传统元素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符号互嵌的桥梁。
古调新声
古老音乐在当代舞台绽放
作为一个音乐人,刀郎认为源于劳动,发于乡野,是普通人最直接的情感抒发的“山歌”可以让音乐找到“根”。他的作品大量吸收了诸如“时调”“栽秧号子”“闹五更调”“河北吹歌”等带有质朴、粗粝,甚至狂放的野性美的民间曲调。刀郎并非简单地采样或点缀,而是以这些古老的音乐骨架为蓝图,进行现代化的重构。多年前刀郎还在新疆生活的时候,与新疆的民间艺人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结交了大量的朋友。正因为刀郎了解他们、了解乐器的演奏方式、了解他们的人生况味和情感表达,当他意识到歌声、语境与音调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时,刀郎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2002年的第一场雪》《喀什噶尔胡杨》等作品中,刀郎的歌声以一种“风味”的形式存在,高亢、悠长的旋律线条就带有明显山歌的韵味的特点。它被巧妙地融入流行音乐框架中,增加了音乐的地域特色和感染力。刀郎歌声音域宽广,旋律线条起伏大,善于运用四、五度乃至八度的跳进,营造出苍凉、悲怆或高亢的意境。他标志性的沙哑嗓音和撕裂式的唱法,本身就打破了学院派的“甜美”标准,与山歌那种发自肺腑、不假修饰、重在传情达意的“原生态”唱法一脉相承。他运用弹拨尔、都它尔、艾捷克、马头琴、琵琶、二胡等乐器,既保持了民间音乐的基因,又符合现代听觉审美,形成了刀郎独特的音乐标识: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来看,都为听众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与旋律灵感。
刀郎音乐中有新疆的山川湖泊,也有现代城市的热烈繁华,他唱出了新疆人的热情好客,唱出了新疆人澎湃的生命激情。刀郎创作的有关新疆故事中与现代新疆生活仿佛是连续的生活呈现,生动展现了新疆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底蕴。
山歌响起的地方,是各民族幸福生活的地方。刀郎深度参与新疆建设,他曾担任某县形象大使,积极推广文化产品;组建各民族乐手团队。山歌的响起不仅是对新疆丰富的民间艺术的现代化呈现,更是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真实写照。在刚刚结束的四场演唱会上刀郎多次深情唱起了《我爱你中国》,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意象,将“中国”这个宏大的概念,落脚于他深爱的新疆大地。当他唱到“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时,听众联想到的可能是天山脚下丰收的果园和绿洲上的农田。“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这种从南到北的跨越,在刀郎的诠释中,他以乌鲁木齐奥体中心的舞台为原点,眺望祖国四极的视角。新疆本身就包含了沙漠、雪山、草原和湖泊,是祖国壮丽山河的一个缩影。他没有刻意表演一种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个个体生命的角度出发,唱出了一个音乐人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眷恋。当新疆人民提到刀郎时,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自豪感和亲近感,山歌响起的地方,是红色光芒照耀的地方。
情感升华
从市井烟火到深情的文化赞歌
刀郎的音乐 并非简单堆砌民间乐器,而是将木卡姆的韵律、信天游的苍凉的精髓提取出来,与摇滚、流行、电子音乐的框架进行化学融合,这种融合使得他的音乐既充满了新疆民间音乐元素,又符合现代大众的听觉习惯,让山歌成为可被广泛共情的艺术语言。
刀郎擅长撷取充满烟火气的细节与平凡动人的生活场景,通过精准的意象构建情境,并借助对比等艺术手法营造情感张力、延伸意境。《2002年的第一场雪》描绘了一段关于爱与离别的情感图景。歌词中“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不仅勾勒出具体场景,更隐喻着时间停滞的想象,传递出情感延续的期待;“飞来飞去的蝴蝶”则具象化了情感的飘忽形态,也象征着人际关系的流动与不可捉摸。在“雪”与“蝴蝶”的意象烘托下,“二路汽车”“八楼”这些日常符号,共同凝结成“留在乌鲁木齐难舍的情结”,升华为关于爱情、故乡与时间的永恒咏叹。
刀郎的山歌式艺术表达,延续了民间音乐质朴生动、富于浪漫气息的传统。其作品也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深厚的人文关怀,使音乐超越单纯的情爱主题,具备了文学厚度与思想深度。他那沙哑、粗粝而沧桑的嗓音,仿佛在2002年乌鲁木齐的初雪中,吟唱着不尽的思念与执着。歌词并未直抒胸臆,而是借助“难舍的情结”这般含蓄的表达,让每位听者都能代入各自的离别与怀念。这种“不言明”的美学,与古典词句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留白手法一脉相承。他的嗓音自带故事感,仿佛历经风霜的吟游诗人,极大地增强了歌曲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目光回溯到2023年,刀郎回到新疆,和老友们在“八楼”附近的新疆流行音乐协会相聚。这里依旧保留着刀郎用过的第一台调音台。在城市与绿洲间,刀郎用28年时间在新疆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不断地倾情创作,不仅仅是为了众多音乐爱好者,更多的是寄托着对第二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无论是早期的爱情歌曲,还是后期的社会寓言,刀郎音乐的情感始终是真挚而浓烈的,关注着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与命运。他摒弃了矫揉造作,直接表达最本真的喜怒哀乐、最寻常的市井烟火。他曾说“新疆音乐土壤非常丰富和厚重,让我为了音乐而心甘情愿生活在这里,融入这里,成为新疆人。毫不夸张地说,新疆给了我音乐的生命”。
至此,“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不仅是一场对音乐本源的深情探寻与艺术脉络的庄重回溯,更昭示着刀郎的音乐根系深扎新疆大地。他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转化为全球听众可感的流行音乐华章。他以山歌传统为内核、强叙事性文本为特色、率真讲述与大众视角为动力,实现了从流行现象到文化符号的蜕变。这场盛会也全方位、多层次地勾勒出现代新疆的鲜活轮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文化自信的熠熠光辉与时代风貌的蓬勃朝气。同时,凭借这场极具现代感与艺术感染力的演出,乌鲁木齐也向世界展开一幅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繁荣昌盛且充满无限活力的现代都市画卷。这场双向奔赴的盛会已然成为当下生动鲜活的新疆文化名片,在时代的舞台上奏响了一曲激昂而又深情的文化赞歌。
作者简介:王欣,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新疆文艺评论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王闻宁,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文艺学在读研究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