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品牌的高端化战略:“价值引领”应优于“参数领先”!
小米品牌高端化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公众的认知从“价格厚道”的性价比品牌,扭转为一个提供“价值领先”的卓越品牌,这需要一场系统性的品牌重塑工程。小米当前面临的三重困局: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鸿沟自今年小米9月份新品发布会后,针对小米的负面评价显著增加,还一度导致其股价大跌。小米近期所面临的社会质疑与市场压力,并非偶然的公关危机,而是其长期累积的战略深层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
其高端化征程受阻,根源在于以下三个核心战略层面的困局:
1、战略定位之困:“标杆管理”的惯性,与“品牌领导”的缺失
小米赖以成功的“对标式”产品开发与营销策略,在其创业初期是高效的“市场入场券”。然而,当公司体量已跻身全球头部阵营时,这种“标杆管理”思维便从动力转变为枷锁,将其牢牢锁定在“永恒的挑战者”座位上。
“对标”即“承认落后”:诸如在手机命名上跳过“16”直接启用“17”以对齐苹果,或在汽车发布会上对竞品进行逐项参数比较,这些行为在消费者心智中反复强化了一个叙事:“行业标准由他人定义,小米在努力追赶”。这与高端品牌必须具备的“定义标准、引领风向”的领导者气质背道而驰。
领导者与跟随者的心智博弈:回顾历史,颠覆性的品牌(如苹果之于诺基亚)从不将自己置于与旧王者比较的框架内。它们创造新的赛道、新的品类和新的价值标准。小米当前策略的最大代价,是牺牲了品牌的叙事主权,永远在他人设定的战场上战斗,从而难以实现品牌溢价的跃迁。
2、营销沟通之困:“过度承诺”的陷阱,与“信任资本”的损耗
小米深谙营销驱动增长的互联网打法,但在高端市场,这套打法的风险被指数级放大。当营销话术与用户体验产生巨大落差时,所消耗的将是品牌最珍贵的资产——信任。
“概念优先”的反噬:“碳纤维前舱盖”的功能争议、“逆光之王”的“小字注释”、智能驾驶能力的宣传偏差,以及大规模车辆召回事件,这些已不再是孤立的产品问题,而是构成了一种系统性的信任危机。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小米或许更擅长“包装”创新,而非“交付”实实在在的、可靠的顶级体验。
高端化的基石是信任:高端产品的购买决策,本质上是消费者对品牌承诺的极度信任。任何形式的“过度宣传”或“误导性陈述”,都是在侵蚀这一基石。当消费者的预期被营销拔高,却在实际使用中感到失望,负面口碑的发酵将直接转化为股价的下跌和品牌形象的受损。
3、品牌IP之困:“雷军光环”的双刃剑,与“去人格化”的品牌升华
雷军先生是中国企业家中IP打造的典范,其“劳模”、“工程师”和“营销大师”的形象为小米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小米品牌需要向更高维的“科技奢侈感”与“人文艺术感”跃迁时,过度捆绑现有IP已成为一种战略束缚。
IP的“定位锁定”效应:雷军IP的公众认知已被高度具象化——勤奋、亲民、精明。这些特质在建立广泛用户基础时是无价之宝,但在构建一个令人向往、带有距离感和神秘感的高端品牌时,却可能构成无形的天花板。它使得小米品牌难以挣脱“极致性价比”和“亲民科技”的原有框架。
从“个人IP”到“品牌价值共同体”:顶级品牌(如Apple、Hermès)的强大,根植于其超越任何个人的、系统性的品牌价值与神话体系。小米若想真正登顶,必须启动“去雷军化”的品牌升华工程,将公众的注意力从创始人个人,引导至一个更宏大的叙事上——例如,由“国家级首席科学家”代表的硬核科技叙事,或由顶尖设计师主导的美学与哲学叙事。这并非否定雷军,而是为品牌注入更丰富、更高阶的价值维度,打破单一IP带来的认知局限。
综上所述,小米的当务之急,是进行一次深刻的战略心智转型——从“对标思维”转向“定义思维”;从“营销牵引”转向“产品与信任驱动”;从“个人英雄主义式IP”转向“体系化品牌价值构建”。
这场转型关乎小米能否真正跨越从“优秀企业”到“伟大品牌”的那道鸿沟。当前的股价受挫与负面评价,也正是市场发出的最严厉、也最宝贵的警告信号。
高端破局:首先要明晰“高端产品”和“高端品牌”的概念区别高端产品和高端品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当前小米公司主要的精力在于“高端产品”的打造上,但“高端品牌”或者我们用更容易接受的“卓越品牌”的建立才有更大的意义,小米的目标也必然是建立一个可以跟苹果比肩的全球卓越品牌。(注:高端并不意味着价格高端,是一种让用户觉得有价值感的高端)
高端产品是技术与价格的博弈,而高端品牌是心智与情感的征服。小米目前长于前者,但困于后者。这两个概念的差异见下表:
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比喻来阐述:
高端产品好比一位身怀绝技的工匠。人们雇佣他,是因为他手艺精湛,能解决具体问题。
高端品牌好比一位备受尊崇的领袖。人们追随他,不仅因为他的能力,更因为他的愿景、品格和他所代表的事业。
小米目前的表现,正是典型的“工匠”思维,而非“领袖”思维。
1. 成功在于打造了“高端产品”:
小米17 Ultra、SU7 Ultra在参数、性能、甚至设计上,确实达到了高端水准,具备了与世界顶级产品“掰手腕”的能力。
其成功体现在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上,这证明了小米有能力制造出令人渴望的“尖货”(Halo Product)。
2. 失败在于未建成“高端品牌”:
购买逻辑仍是“性价比”的延续:用户购买小米高端产品,很大程度上仍是基于“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等甚至超越竞品的配置和性能”这一理性计算。一旦有品牌提供更具“性价比”的选项,用户极易流失。
缺乏情感溢价和身份认同:用户很少会因为“使用小米”而感到额外的社会认同和阶层归属。它未能像Apple之于“创造力”、华为之于“商务与自强”那样,成为一个鲜明的身份标签。
品牌叙事仍围绕“产品”本身:小米的发布会和营销,重心仍在“对比参数”、“讲解黑科技”。它不断地在告诉用户“我很好”,但很少成功地让用户感觉“因为我用了它,所以我很好”。
核心迷思:小米认为,只要持续推出足够多、足够好的“高端产品”,就能自然堆砌出一个“高端品牌”。但事实上,品牌大厦的基石是用户的情感与信仰,而非产品的堆料与参数。
战略建议:从“产品公司”迈向“品牌公司”小米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它已经成功地向世界证明了其打造“高端产品”的卓越能力。现在,它必须开启一场更为艰难的二次创业:学会如何成为一个“高端品牌”。
这要求小米的管理层,尤其是雷军先生,完成从一位杰出的“产品经理”和“营销大师”,到一位“品牌造梦者”的终极蜕变。
真正的胜利,不在于卖出更多的高价手机和汽车,而在于当用户手持小米手机时,内心涌起的不仅是满意,更是自豪。
小米品牌高端化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公众的认知从“价格厚道”的性价比品牌,扭转为一个提供“价值领先”的溢价品牌,这需要一场系统性的品牌重塑工程。
核心议题是品牌的内核与叙事逻辑的升级,即从“参数领先”到“价值引领”的品牌建设提升。这是品牌管理的顶层设计,决定了所有对外的沟通基调。
战略具体导向就是构建“情感金字塔”,而非“参数表”。
-底层逻辑(功能):产品力是基础,必须持续保持领先。这是入场券。
-中层逻辑(情感):通过创始人故事、用户社群、品牌联名、艺术合作等方式,为品牌注入“梦想”、“进取”、“雅致”等情感元素。建立“小米创见者俱乐部”,不仅是卖产品,更是经营一个高价值的圈层。
-顶层逻辑(价值观):重构品牌叙事(Brand Storytelling),从“为发烧而生”升级为“为时代创见”。叙事焦点应从技术爱好者,转向有追求、渴望用科技改善生活的时代创造者。故事应围绕科技如何赋能生活、艺术与人文展开。让购买小米成为一种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同和投票。
为此,我有以下三点具体建议:
1、合理安排品牌架构:不止于区隔,更要构建新叙事
小米主品牌的“性价比”基因过于强大,这既是辉煌的过去,也是高端的枷锁。 小米公司比较坚持采用小米品牌来统一归纳所有产品,但从品牌管理的角度上来看,小米可以设立一个全新的高端“子品牌”或“副品牌”的方式,核心使命是打破认知固化,建立全新的价值叙事。
-主品牌强化策略(当前策略):
建议:继续使用“小米”主品牌,但必须进行严格的内部品牌管理。在宣传中,逐步将“小米”与“Redmi”在消费者心智中进行清晰切割。
具体做法:所有高端产品的广告结尾,应使用统一的、具有质感的品牌标识和口号,例如:“Xiaomi Ultra - 探索科技的边界”。
-子品牌/副品牌庇护策略(推荐策略):
建议:可以不设立完全独立的新品牌,但为最高端的产品序列(特别是汽车)启用一个强有力的副品牌(Sub-brand),并由主品牌为其背书。
具体案例:类似于丰田与雷克萨斯的关系。可以打造“Xiaomi Ultra”或“Xiaomi Discovery”系列,它共享小米的技术和生态,但在设计、服务和渠道上拥有更高的独立性和专属感。这既能借助主品牌的实力,又能一定程度上隔离风险,并建立新的认知。
(以下内容作为沙盘演练)
-品牌命名与哲学:
创意示例:子品牌如命名为“小米Muse”。在古希腊神话中,Muse是掌管艺术与科学的灵感女神。此名寓意该品牌是科技与艺术交融的灵感之作,直接拔高品牌的精神站位。其 Slogan 可定为“Inspired by Technology, Crafted for Humanity”(科技启迪,人文匠心)。
核心叙事:品牌的完整故事应围绕“新东方雅奢”展开。它不追求欧洲传统的奢华,而是定义一种基于东方哲学、现代科技与极致工艺的新奢享主义。例如,其设计理念可强调“科技隐形于美”,让尖端技术以更优雅、无感的方式融入用户体验。
-产品定义与旗舰打造:
产品矩阵:初期聚焦两大图腾产品:
(1)比如Muse Celestial 系列手机:不计成本打造年度旗舰。采用钛合金陶瓷一体化机身、定制无孔化微曲屏。影像系统与徕卡深度联名,并冠以“光学实验室”之名,凸显专业与传承。
(2)比如Muse Aeterna 系列汽车:定位为“移动的艺术会客厅”。与日本福杉合作打造天然木材中控台,内饰皮革与意大利某百年工坊合作,提供羊毛绒混纺等顶级选项。
-价格锚定:手机起步价直接定在 ¥8999以上,汽车顶配车型进入 ¥800,000+ 区间,目的不仅是销售,更是树立极高的价值标杆,反向拉动主品牌形象。
-渠道与服务再造:
“Muse Studio”体验空间:不开设在普通商场,而是选择一线城市的核心艺术区(如北京798、上海西岸)。空间内除产品体验外,更应设置艺术家驻留项目、私人订制沙龙,将其打造为高端用户的文化社交目的地。
-“Muse Steward”服务系统:为用户配备终身制的专属管家。服务不仅限于产品,更可延伸至全球机场礼宾、热门餐厅预订等。核心是提供一种被高度尊重和理解的隐形尊享感。
2、去雷军IP化,设立首席研发专家:将技术人格化,为品牌注入新的硬核灵魂
雷军是卓越的战略家和代言人,但小米需要一个新的、更具专业深度的技术符号,将抽象的“硬核科技”具象化。
-人选画像与形象塑造:
背景设定:理想人选应是40-55岁的男性或女性,拥有全球顶尖实验室(如贝尔实验室、CERN)或头部科技公司研发背景,兼具深厚工程功底与人文素养。他/她可能是“小米玄戒芯片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或“小米仿生机器人实验室院长”。
IP定位:其公众形象是 “科技苦行僧”与“未来预言家”的结合。不同于雷总的亲和,他/她应展现出一种 “温柔的偏执”——对技术细节有洁癖般的执着,但阐述愿景时又能深入浅出,眼里有光。
-内容打造与传播矩阵:
发布会角色:在重大发布会上,由他/她负责揭晓年度最重磅的技术突破。演讲不应是参数罗列,而是一个 “攻克堡垒”的史诗故事。例如,在介绍3nm芯片O1时,可以讲述如何在1.2伏电压下稳定控制百亿晶体管的“驯电之旅”,将技术难题比喻为“攀登微电子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深度内容专栏:开设一档名为《实验室笔记》的系列短视频。首期内容可展示他/她如何因为一个射频信号0.1分贝的底噪,带领团队72小时不眠不休进行上千次调试。通过这种对极致的追求,无声地传递品牌价值观。
跨界对话:安排他/她与知名学者、艺术家、建筑师进行对谈,讨论“科技如何守护古典艺术”、“算法伦理”等前沿话题,提升IP的思辨深度和人文魅力,打破“技术宅”的刻板印象。
-内部文化与外部联盟:
“技术灯塔奖”:以他/她的名义,在小米内部设立奖项,重奖每年最具突破性的研发团队,并将其打造为小米技术体系的最高荣誉,强化内外部对小米技术实力的认知。
学界联结:推动他/她兼任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顶尖学府的客座教授,通过培养下一代工程师,构建小米的技术传承感和学术公信力。
3、组建高端用户俱乐部:从交易关系,到命运共同体
高端品牌的终极竞争,是用户社群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俱乐部,能让用户从“消费者”变为“品牌共建者”。
-分层体系与专属权益:
层级设计:设立“Muse Circle”俱乐部,内分三级:
(1)探索者:购买任何Muse产品即自动加入,享有新品优先预览、线下活动报名资格。
(2)共创官:年消费满额或经品牌邀请加入,享有 “产品定义委员会”席位(可提前体验原型机并提出改进意见)、参与年度技术沙龙与首席专家对话。
(3)理事:全球限量邀请100位顶尖企业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享有“Muse 1 of 1”完全定制服务、进入雷军与首席专家的私人社交网络。
核心权益:
(1)产品共创:定期举办“原型品鉴会”,让核心用户触摸和体验下一代产品的工程机,他们的反馈直接影响最终的量产决策。
(2)知识进阶:开设 “Muse Academy”,提供如芯片设计入门、人工智能伦理、古典音乐鉴赏等定制课程,满足用户“自我提升”的深层需求。
(3)圈层网络:组织高净值用户非常看重的高品质跨界活动,例如南极极地探索(与环保主题结合)、瑞士私人制表工坊体验等,促成用户之间的价值连接。
-运营与价值升华:
专属数字身份:为会员发行基于区块链的“Muse数字徽章”,记录其参与共创、社区贡献的轨迹,使之成为其在数字世界的一种身份象征。
价值外化:将俱乐部内产出的优秀用户创意或故事,通过官方渠道进行传播。例如,将一位“共创官”提出的车载香氛方案商品化,并署其名,命名为“××(用户ID)的雪松”,极大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荣誉感。
以上三大举措绝非孤立存在,它们必须相互咬合,形成协同飞轮。首席专家IP 为子品牌提供技术可信度。高端俱乐部为子品牌提供核心用户基础和共创生态。子品牌的顶级产品和体验,又反过来为俱乐部和专家IP提供展示舞台和实力证明。
实现以上构想和改变,对于企业来讲,自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这需要改变企业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差异,更需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述图片来源于公开网络图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