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8 23:43

75%韩国人对中国有负面印象,但8成人都没去过,认知被带偏太严重

一提起韩国,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K-pop舞台上又唱又跳的偶像,是韩剧里洒满阳光的首尔街头,还是朋友圈里被夸“精致”的韩式妆容?
这些标签早把韩国裹成了个闪闪发光的“理想模板”,可真当你走在韩国的街头巷尾,会发现镜头没拍到的地方藏着另一番模样,学生为了高考扎着千元营养针,八九十岁的老人还在海边捞海鲜换生活费,普通家庭把“当练习生”当成翻身的赌注,甚至有75%的人对中国抱着没验证过的坏印象。
明明是同一个韩国,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

一、跨年龄的生存博弈济州岛的清晨,海风吹着还带着点凉的时候,海边总能看见几个弯着腰的身影,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背上的工具篓比自己都沉,踩着海水一步步往前走,手里的小耙子扒拉着沙滩找海螺、捡海蛎子。
按说这个年纪,该在家晒晒太阳、等着儿女送饭了,可他们偏要跟海浪“抢时间”,多捞一点就能多换点钱。
有次跟一位卖海螺的奶奶聊天,她手里还擦着刚捡的螺壳,说“孩子们上班也累,不想给他们添负担”,一句话没多复杂,却听得人心里发沉。
而这会儿,1000多公里外的首尔大致洞,完全是另一个节奏。

这里的写字楼几乎被补习班占满了,走廊里全是背着书包的学生,脚步匆匆的,连说话都透着着急。
他们的时间表排得比上班族还满,早上6点起床背英语单词,7点准时到补习班上课,中午就啃个饭团或者便利店三明治,接着刷数学题、练韩语作文,直到晚上10点才能走出补习班的门。
这么高强度的学习,“静脉营养针”成了不少人的“必需品”,更有意思的是,连补营养都要分档次,5万韩元的基础款,能缓解点疲劳,6万、7万韩元的进阶款,提神效果更久,17万韩元的高端款,说是能顶一周,成了家里条件好的学生专属的“能量补给”。

在大致洞那栋写字楼里,有两个地方特别扎眼,一层的心理诊所和三层的内科诊所。
心理诊所的预约永远排到下周,进去的学生大多低着头,有的是模拟考没考好哭红了眼,有的是天天失眠掉头发,医生得慢慢疏导半天才行。
内科诊所里更常见,护士熟练地给学生扎针,一边调输液速度一边说“好多孩子一周来一次,不打这个针,根本撑不完一天的补习课”。
一边是老人为了生活费跟海浪较劲,一边是年轻人为了升学“透支”身体,看着没关系的两件事,其实都指向同一个理儿,在韩国,不管多大年纪,想好好过日子都得拼命。

二、“出路”背后的陷阱等大致洞补习班的费用涨到普通家庭扛不住的时候,“当练习生”就成了不少父母眼里的“第二条路”。
在首尔那些经纪公司楼下,每天都能看见抱着“明星梦”的孩子和家长,有的孩子才小学毕业,就被送来学跳舞、练唱歌,家长们凑在一起聊天,总说“万一能出道,全家的日子就不一样了”。
可他们不知道,这条“星光路”比想象中难走多了。
经纪公司的练习室里,永远飘着汗味儿。

学生们每天要练10个小时以上,舞蹈动作错一个就得罚跑10圈,体重多了一斤就只能吃水煮菜,有的孩子膝盖练得肿起来,贴块膏药还得接着跳。
更现实的是,韩国每年有上万名练习生,可最后能真正出道的,连千分之一都不到。
就算运气好出了道,后面的日子也没那么顺,资源多不多要看公司怎么分,粉丝想送应援还得“竞价”,有位在行业里做了几年的中国人说,“粉丝想给偶像送点东西,没个明码标价,只能猜着出价,有时候花了大价钱,偶像都未必能看见”。

而练习生的“明星梦”,还让整容业变得有点畸形。
在首尔江南区的整容医院里,医生最常说的话就是“这个项目能让你上镜更好看”“不做这个调整,出道的时候容易被比下去”。
为了追求那种“标准好看”的脸,有些医院会故意把手术流程简化,本该分三步缝的伤口,改成两步就完事,术后该怎么护理,也只简单说两句,还有的医生会抓住家长和孩子的焦虑,推荐没必要的项目,比如“就算是未成年人,也建议做个鼻基底填充,显脸小上镜”。

有位做了10年整容的医生私下说,“好多孩子其实不用做那么多项目,可家长觉得‘多整一点,机会就大一点’,我们也没法多说,只能顺着来”。
从练习生没日没夜的训练,到整容院的“过度推荐”,看着是“靠努力拼机会”,其实都是资本挖的坑,普通人以为抓住了“出路”,结果被焦虑推着走,最后可能啥也没捞着。

三、认知偏差的根源在江南区那家整容医院里,有次听见护士聊天,说“中国人审美不行,总喜欢弄得特别夸张”。
这种没根据的话,其实在韩国挺常见的。
有数据说,75%的韩国人对中国印象不好,可我们在首尔街头随便问了些人,发现这些对中国印象不好的人里,80%都没去过中国,他们说的“中国人吃猫”“中国人吃蝙蝠”,全是从韩国媒体或者Twitter上看来的传言,没一个人真见过。

有个在上海留过学的韩国大学生说,“没去中国之前,我也觉得中国挺落后的,去了之后才发现,移动支付比韩国方便多了,外卖种类也多,城市里的高楼比首尔还多”。
可那些没去过中国的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媒体说的样子,韩国有些媒体很少报中国的好事,反而喜欢把个别不好的事放大了说,时间长了,大家自然就觉得“中国不好”。
这种对中国的偏见背后,其实藏着韩国社会的不少矛盾。

一方面,韩国推“去中国化”推了好多年,把“汉城”改成“首尔”,课本里的汉字越来越少,年轻人知道的中韩历史渊源也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中国这些年在电子、家电、新能源这些领域发展得快,抢了不少韩国企业的国际市场,有些韩国人心里不舒服,就把这种情绪变成了对中国的偏见。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韩国说的“民主”。
在首尔美国大使馆附近,每周六都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扛着韩国国旗和美国国旗,对着大使馆鞠躬敬礼,问他们为啥这么做,说“要感谢美国保护韩国”。

可与此同时,韩国人抗议美军基地犯罪的游行就没断过,有的美军士兵在韩国犯了错,凭着“特殊身份”就能不受罚,老百姓抗议了好多次,也没个结果。
一边是对着他国“感恩”,一边是自己人的诉求没人管,这样的“民主”,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四、真实的韩国可能有人看完这些事,会觉得“韩国怎么这么压抑”,但其实韩国也有暖的地方,济州岛的渔民会把刚捞的海鲜分给邻居,首尔便利店的店员会给晚归的学生热饭团,练习生们再累,也会互相加油打气。
咱们说这些观察,不是想否定韩国,而是想让大家知道,每个国家都有好看的一面,也有藏在背后的不容易。
这次拍“首尔下”这个系列,本来计划剪1小时50分钟,可整理素材的时候发现,每个小故事都值得好好说,有学生考上理想大学哭着抱家长的瞬间,有老人收到子女寄的礼物笑出皱纹的样子,还有练习生第一次站上小舞台,紧张得声音发颤却坚持唱完的模样。

最后干脆把时长延长到3小时,就想凭着这些真实的细节,让大家看见一个更实在的韩国。
接下来,我们还会去泰国的夜市,看看那里的摊主怎么用烟火气过日子,也会去中国台湾地区,感受两岸同胞能聊到一块儿的文化温度。

世界这么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咱们能做的,就是抛开那些现成的标签,用平常眼光去看,用真心去记录。
毕竟真正的世界,从来都不是非好即坏,而是藏在那些活生生的人和事里,等着咱们去发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75%韩国人对中国有负面印象,但8成人都没去过,认知被带偏太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