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力挺易烊千玺!是救星还是过誉?150 亿票房说话!
咱先把罗永浩力挺易烊千玺这事儿捋明白 —— 最近他跟编剧宋方金聊天,直接点破影视圈的大痛点:年轻演员青黄不接,想找个能扛事儿的太难了!话锋一转就夸易烊千玺是 “独角兽演员”,说他是唯一能同时 hold 住文艺片、青春片、商业大片的人,市场上根本找不到同量级对手,这话一出来,网上立马吵翻了:有人说 “终于有人说真话”,也有人质疑 “这不是捧杀吗?”先把易烊千玺的 “硬底气” 摆出来:从《少年的你》里的底层少年,到《长津湖》的战争英雄,再到《小小的我》里的脑瘫患者,甚至《狂野时代》的科幻角色,他演啥像啥,还拿了香港金像奖最佳新人、导协年度男演员,作品入围戛纳、柏林 20 多个国际电影节,《小小的我》更是拿了戛纳评审团特别奖,这可是华语片近十年的大突破!@陈陈陈陈陈梦想 扒出他为角色做的准备 —— 演脑瘫患者提前半年去医院观察真实病例,拍《长津湖》韧带断了还坚持完成动作戏,零下 15℃带伤拍《小小的我》,吴京都夸他 “远超预期”,这哪是流量演员的做派?
商业价值也不含糊:主演电影累计票房超 200 亿,其中核心主演的就有 150 亿,《长津湖》《小小的我》连续三年拿年度票房冠军,既能扛艺术片口碑,又能扛商业片票房,这种平衡在新生代里太少见了。更难得的是他不恋流量 —— 主动减少综艺曝光,一门心思扎剧组,从中戏双料第一到连续三年提名金鸡奖影帝,罗永浩说他是 “行业转型范本”,真不是瞎吹。
但争议也不少:有人说 “200 亿票房算上配角了,主演 150 亿才客观”;还有人觉得 “‘行业旗帜’过誉了,得再多些作品证明”;甚至他演唱会的 “泥土塑山计划” 还被恶意解读成 “五行改运”,最后只能靠法律维权。这些声音虽然存在,但没遮住他的核心实力 —— 毕竟能在零下 15℃拒用替身、花半年沉淀一个角色的演员,在现在的圈子里真没几个。
其实这事儿越琢磨,越觉得罗永浩的力挺不是单纯夸人,是戳中了行业的焦虑 —— 咱得好好唠唠这背后的门道。
首先,行业断层真的太真实了!宋方金说 “喜剧片只能找沈腾,其他类型只剩易烊千玺”,这话听着扎心但没毛病。现在多少新生代演员,要么只会演甜宠剧里的 “霸道总裁”,要么靠综艺刷脸维持热度,一碰到正剧、文艺片就露怯。而易烊千玺呢?从底层少年到战争英雄,从脑瘫患者到科幻角色,跨度这么大还都能拿奖,这种 “全能性” 不是靠粉丝吹出来的,是一部部戏磨出来的。对比那些 “演啥都一个样” 的流量,他的稀缺性真不是吹的。
然后,他给流量演员指了条 “正道”!以前一提 “流量演员”,大家就想到 “没演技、靠抠图、轧戏”,但易烊千玺偏要打破这标签 —— 减少综艺、拒绝轧戏,花半年时间观察角色,带伤拍戏也不用替身。中戏双料第一是他的起点,连续三年提名金鸡影帝是他的证明,这种 “用作品重新定义流量” 的路,比任何热搜都管用。现在好多流量也想转型,但要么舍不得综艺的热度,要么吃不了拍戏的苦,对比之下,易烊千玺的 “笨功夫” 反而成了最聪明的选择。
更让人服的是他的 “敬业不是营销”!现在太多演员把 “拍雨戏不用替身”“熬夜拍戏” 当营销点,可易烊千玺的敬业是剧组人员看在眼里的:《长津湖》韧带断了没喊停,《奇迹・笨小孩》真撞车不用替身,零下 15℃拍《小小的我》冻得发抖还坚持。这些不是通稿里的 “人设”,是能在作品里看到的细节 —— 比如《小小的我》里他饰演的脑瘫患者,眼神、肢体动作的细腻度,没有半年的观察根本演不出来。这种 “对角色负责” 的态度,比 100 个热搜都能圈路人缘。
至于争议里的 “过誉” 说法,咱得理性看:150 亿主演票房、戛纳奖项、连续三年票房冠军,这些数据够硬;他还在尝试科幻片《狂野时代》,没停下突破的脚步,怎么算过誉?就算 “行业旗帜” 的称号重了点,但在行业青黄不接的时候,需要这样一个 “靠实力说话” 的标杆,给年轻演员指个方向 —— 不是靠流量,是靠演技和敬业。
说到底,罗永浩力挺的不只是易烊千玺,是影视圈对 “好演员” 的渴求。资本退潮后,流量不管用了,大家终于明白:演员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素养,不是话题热度。易烊千玺的 “不可替代”,不是偶然,是他用半年沉淀角色、带伤拍戏的必然。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像他这样的演员,让 “青黄不接” 的焦虑少一点,让好作品多一点。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易烊千玺配得上 “行业标杆” 吗?你还知道哪些踏实演戏的新生代演员?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