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7 11:38

黄巾起义虽然迅速被扑灭,但其后遗症却十分巨大,改变了历史轨道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如陈胜吴广起义、孙恩之乱、黄巢起义、闯王起义等,几乎都是局部爆发然后迅速癌变扩散,像黄巾起义这样一上来就是二十几个郡几十万人同时发难的,并不多见。
但这次声势浩大在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起义,却在短短九个月内就被平定了,委实有点让人唏嘘。何以至此呢?其实还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决定了。

聚集无数门徒而想改朝换代的张角在起事约定时间之前,紧锣密鼓地做了一些部署。比如派人在各地衙门的大门上写上“甲子”二字,跟拆迁时写上一个“拆”字一样;又比如派教中骨干马元义到荆州、扬州召集数万人到邺城准备,这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还比如派人数次到洛阳勾结宦官封胥、徐奉,准备里应外合……
大家是不是觉得张角起事准备得有板有眼的呢?其实问题多得去了!在衙门的门上写暗号,召集数万人从荆州、扬州玩北漂,勾结敌人内部人员(最后证明联络员靠不住),这些不都是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闹着玩吗?

影视剧中,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反骨仔,其实历史现实也大多如此,黄巾起义中也出现了背叛革命的核心叛徒。有些人参加反动活动纯粹就是一种利益算法,跟其他的情怀、愿景、立场没毛关系,一旦有了更好的机会,同志也可以沦为自己的工具的。
起义爆发前夕,即184年二月中旬,张角一名叫做唐周的弟子向官府告密,供出了联络南北的骨干马元义,导致马元义在河内山阳被逮捕车裂、上千名太平道信徒被杀。张角和太平道的冀州总部也暴露了,被官方通缉了。

事发突然,张角只好提前演出了,火速发信号弹,别等什么约定日期了,大家就地即时开始行动吧!
太平道当时是没有办法统一工作服的,所以便让教中弟子都头绑黄巾,这也就是“黄巾起义”称呼的缘由。
在领导机构上,高层领导主要就是张角三兄弟,他和两个弟弟张宝、张梁分别自命为“天地人三公将军”,是太平道的最高领导。然后,下面的组织便是三十六方(相当于36个分舵或者36个独立团),反正相当松散。
但甭管太平道的信徒是不是乌合之众,至少人家人数众多,气势上还是挺吓人的。在张角振臂一呼之下,东汉七州二十八郡同时点火爆破,各地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洛阳震动。

其实至此,黄巾起义的使命已经基本完成了,它就是给东汉朝廷的崩盘点火,给士族豪强的闪亮登场做好铺垫的。
东汉皇帝汉灵帝和他亲爱的宦官、外戚们,何曾遇到过这样的大事故?捞钱他们擅长,打仗这事太吓人了,还是找群臣来商议对策吧!
北地郡太守皇甫嵩(东汉名将)发言,建议汉灵帝赶紧对各地士族解禁。那些不得志的地方士族要是心怀怨恨地跟乱党勾结到一起了,那朝廷就完蛋了。得赶紧给他们希望,让他们重新为朝廷效力,这样才可以确保黄巾起义成不了气候。

汉灵帝也没有傻到什么也拎不清,觉得皇甫嵩说得有道理,于是下令撤销对之前因当党锢之祸而被冷藏起来的士族的政治处分,经查明,你们都是好同志,政审合格,都可以重新当官了。现在天下动荡,大家要想当官就得各凭真本事,机会给了大家,就看谁更争气了。所有士族官员及其家属都可以回到自己的领地和家乡招兵买马,组织队伍为国效力,有战功者必赏……跟清朝面对太平天国运动搞乡勇民团是一个意思。
凡事过犹不及,东汉这种完全开放的政策,最后成了朝廷自掘坟墓的最大推手。很简单一个道理,这些回家乡组建部队的士族官员自此有了独立武装,他们就有资本跟朝廷打擂台、甚至争霸天下了。后世清朝的湘军集团、淮军集团,清廷还管得住他们吗?曹操、袁绍、董卓、孙坚、刘备各阶层的或官员、或士族、或豪强(低级别士族和地方人口强宗)、或民间的各种势力全部加入了这场风口运动中去了。比如个体工商户刘备、长沙社团金牌打手孙坚都是靠这次政策解套而组团登上历史舞台的。

灵帝拜外戚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镇守京师,并严把函谷关、伊阙、孟津等洛阳盆地的重要关口;另征调全国各地的精兵,派遣北军中郎将卢植率北军五校士负责北方战线,与张角主力周旋;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控制五校、三河骑士及刚募来的精兵勇士共四万多人征讨在颍川地区活动的黄巾军。
黄巾起义也就是趁着东汉官方措手不及,豪横了2个月时间。3月,张曼成攻杀南阳郡守褚贡;4月,黄巾军击败了朱儁并把皇甫嵩给围在城里,汝南黄巾军在邵陵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军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然后,到了5月,官军就开始全面反扑了,具体反击关键点如下:
五月皇甫嵩火攻黄巾军主力,随后和朱儁、曹操三面夹击,杀数万人。六月,北面卢植数破张角,杀万人;南阳太守秦颉斩杀黄巾大将张曼成;猛男孙坚先登破十万黄巾军的宛城……

随着形势对黄巾军越来越不利,教主张角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压力太大了,一辈子给人画符治病的他居然病死了。
教主一死,黄巾军就更加顶不住了,十月,皇甫嵩斩杀张梁,屠杀三万淹死五万,张角被破棺戮尸,首级送回洛阳。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下曲阳,斩杀张宝,俘虏十多万人。
从二月到十一月,开业仪式规模最宏大的黄巾起义仅仅9个月就偃旗息鼓了。现在很多公司是不是也跟太平军一样,上半年高调开张,下半年就关门大吉了?

黄巾之乱的快速熄火,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此时的东汉只是政治腐败,军事上还是很强的,只要用人得当,基本上是能吊打太平军的;又比如我们老生常谈的农民军自身局限性问题;还比如各地士族豪强重获进步的阶梯而拼力厮杀……不一一分析黄巾军的失败原因了,总之大家要记住,农民起义在这个时候(其实是一直)依然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农民阶级其实是搞不清复杂的敌我关系的,不知道打击和团结、破坏与建设之间的辩证与平衡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什么战略思维,只知道攻击而不知道统战、只知道破坏而不知道建设,纯属发泄性、报复式的过把瘾就死的搞法。

比如这次黄巾起义,张角真的有雄才大略的话,那么在发展太平道和推动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就要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和团结那些不得志的士族豪强,然后共同去对付腐朽的朝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时的先进社会生产力就掌握在各地士族豪强手里,士族豪强不支持你们太平道,你们就是成不了事。
真实的黄巾军是怎么干的呢?不光攻击官府,还普遍攻打地方的士族与豪强,因为他们没有自主产业,要以战养战,他们的核心目标中,抢劫是一项至关重要的KPI指标。士族豪强会被人强暴之后爱上强奸自己的人吗?所以尽管朝廷之前也对他们不友好,但朝廷至少给他们松口子了,戴罪立功之后还是有机会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士族与豪强只会选择跟朝廷继续将就着过……
大家也不要过多去批评张角和黄巾军了,其实这种认知障碍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突破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思维说出来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但实际上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大能去支撑的。比如粮食生产、兵器制造、兵源整编、盐铁军饷的这些工作,没有一样是一帮泥腿子可以解决的。甭说张角他们了,后面的公孙瓒、孙坚他们其实也没有把这些事都整明白。

虽然黄巾起义是昙花一现,但它的癌变效应还是相当大的。
第一方面就是士族集团开始全面解禁了,大量士族阶级重新回到了官僚系统。比如张邈成为了陈留太守、荀彧担任了守宫令、荀攸成为黄门侍郎、华歆当上了尚书郎……这跟孙悟空解除了紧箍咒一样,这些重新回到权力圈的士族会想方设法要拿回他们曾经失去的一切的。
东汉一朝,本来就是偏向于地方自治,人口、土地、财富等核心资源都掌握在地方高门大族手里,他们只要有了合适的政治名义,搞事是相当便捷的。比如刘备、孙坚、曹仁、曹洪、李典、许褚、田畴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其实都是趁着社会动荡之际,组建了数量不等的私军而拨转了命运的赌盘的。

第二方面就是经过太平道这次掀桌子的闹腾,东汉的社会出现了大量的流民。比如黄巾军的主体其实就是流民,这帮人上了梁山之后,就没法安居乐业了,只能成为到处搞零元购的流动、闲散人员。这些人最终的命运只有两个——要么是流浪一段时间之后被杀或者饿死,要么就是成为军阀、豪族的打手。
比如后面的曹操其实就是吃了最大的流民红利,他在兖州收编了百万青州流民,组建了死忠于他一人的30万青州军,还在攻打汉中的时候得到了张鲁的五斗米教教徒……刘备同志为什么一直要表现得那么仁义呢?这跟我们现在的企业招工一样,待遇不高、实力不强的企业只能靠老板待人厚道才能吸引人才。他从新野撤退的时候,带着十几万老百姓慢慢走,其实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总而言之,乱世的人口流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指引着历史的大方向。

第三方面就是汉灵帝经此一折腾,更加感觉人生苦短、人间不值得了,在作死的路上愈演愈烈,就差没有直接浪起飞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知耻而后勇的觉悟的,有一些人若是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惊吓,是会破罐子破摔的。
从185年开始,汉灵帝对物质享受的痴迷程度正式步入丧心病狂的境界了。比如他在刚刚经历黄巾起义这种顶级动乱之后,居然给全天下的田地每亩增加了十钱的税收,搜刮来的钱财用来给自己建别墅。另外,在汉灵帝的房地产工程中,宦官和官员层层剥皮,无极限地吃差价,搞得天下民不聊生。最后财政紧张了,汉灵帝还发明了“助治宫室钱”,不管是刺史还是太守,只要工作调动就得交钱,比如当时一个郡守要交的份子钱在两千万左右。没钱就去贪,不愿意贪污的官员想要辞职还不行,比如有一个叫司马直的人被逼着交钱当官,最后悲愤地服毒自杀了。曹操老爷子曹嵩的太尉职位就是这么花钱买来的……

在汉灵帝这种不想活了的恶搞之下,全国各地再次开始不平静了。各地小叛乱再次层出不穷,黑山、白波、黄龙、左校、青牛角、五鹿等等变民势力,多则几万人,少则六七千,著名的如张燕的黑山贼,号称百万之众。黄巾军的余部也开始死灰复燃了,太原、河东、汝南各郡黄巾余部蜂起,到188年年底时青、徐等地的黄巾军已经铺天盖地。
这就恶性循环到了第二方面了,国家户口人员大量流失,要么落草为寇、要么被抓壮丁、要么被豪族吸纳、要么拖家带口往荆州、扬州等相对安稳的地方躲灾避难(丹扬兵为啥那么牛?都是游侠、亡命之徒呗)……

第四方面就是东汉朝廷让人看不到希望,很多野心家、阴谋家开始挖空心思给大汉挖坑了,伤害性最大的忽悠就是大汉宗室成员、时任太常的刘焉提出了州牧制。刘焉建议汉灵帝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将一个州的军、政、财三项大权集于一人手中,以便加强地方沟通,杜绝推诿扯皮,有效杀灭各州黄巾余孽。汉灵帝这货居然同意了。你们老刘家的祖辈费老大劲才勉强完成了削藩,你现在搞州牧制跟之前的邦国制有啥区别呢?汉武帝要是能从地下爬出来,不抽你才怪!
汉灵帝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他就是图省事,所以才不考虑后果地搞分包制,把各大州都打包出去多省事?至于各位州牧会不会尾大不掉的事情,估计他压根都没考虑过。这个败家玩意,确实让人很无语。比如提出州牧制的刘焉其实就是打算到交州去当土皇帝的,后面是听说益州有天子气,才改主意申请去当益州牧的。

在黄巾起义的刺激下,汉灵帝、宦官、士族、宗室、外戚等多方共同努力下,秦始皇、刘邦费老大劲才糅合到一起的大一统局面又回到了大家似曾相识的战国时代了。
更让人无语的是,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一般,公元189年,33岁的汉灵帝把大汉王朝祸祸得差不多了就撂挑子走人了。同志们,天下的魔方我已经打乱了,你们各显神通去吧,我先走一步了。
其实严谨一点讲,大汉的国祚还有31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大汉才真正没了。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公元189年就是大汉还算有点尊严的最后一年。所以大家讲三国历史,往往会选择从189年开始讲起。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浪淘沙,洗尽无数风流。汉灵帝一死,三个关键人物(何进、董卓和袁绍)联袂演出了东汉崩盘的大剧。这其中,袁绍同志才是最大的腕,他不光是主演,还身兼编剧、导演,出道即巅峰,为大家打造了一部精妙绝伦的大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巾起义虽然迅速被扑灭,但其后遗症却十分巨大,改变了历史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