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0 20:46

央视狂夸的3个非典型网红!拒绝流量套路,干的事比明星还提气

现在打开手机,刷到的网红大多是跳舞扭腰、卖货吆喝的,看多了总觉得少点意思。

但有这么三个人,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流量网红”,却被央视反复点名表扬。
他们不追热点、不搞炒作,一门心思扎根传统文化,干出的事比很多明星都提气。
朱铁雄:42条视频圈粉千万,国风变装里藏着文化底气提到国风变装,很多人会想到简单的服装切换,但朱铁雄的视频,直接把这个领域的水准拉到了新高度。
他不是专业导演,却能拍出媲美好莱坞大片的视觉效果,粉丝催更催得厉害,可没人敢真的怪他,因为大家都知道,他的每条视频都要砸重金、耗心血,慢工才能出细活。
截至目前,朱铁雄只发了42条作品,粉丝量却突破了千万,连央视都忍不住为他点赞。

他的视频厉害在哪,不只是变装特效流畅,更关键的是把传统文化元素揉进了故事里。
无论是京剧脸谱、皮影戏,还是非遗技艺,都能通过他的镜头变得鲜活有趣,让年轻人主动去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有一条视频里,他扮演的角色从普通少年变身“非遗守护者”,变装瞬间,刺绣、剪纸等元素一一闪现,配上催泪的剧情,不少观众看完后留言:“第一次觉得传统文化离自己这么近”。
他的作品里没有刻意说教,却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大家,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融入生活的宝藏,普通人也能像故事里的英雄一样,为文化传承出一份力。
为了拍好一条视频,朱铁雄常常要提前几个月准备,从服装道具的考据,到剧情脚本的打磨,再到后期特效的制作,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有次为了还原古代铠甲的细节,他特意去请教非遗传承人,光铠甲的制作就花了两个月。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让他的视频既有视觉冲击力,又有情感温度,也难怪能圈粉无数。
南翔:从“御厨后人”到非遗守护者,为拍视频浑身过敏也不放弃如果只看“南翔”这个名字,很多人会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美食博主。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简介里一直写着“祖孙三代御厨”,还曾以传统文化创作者的身份受邀观看阅兵,这份荣誉,可不是随便哪个网红都能拿到的。

5年前,南翔刚失业,抱着试试的心态拍起了短视频,第一条爆款是“开水白菜”,这道菜看似简单,却是国宴级别的功夫菜。
他用精致的手法还原菜品,让网友第一次见识到,原来家常菜也能有这么深的门道。
但刚开始,质疑声也不少,有人说他“铺张浪费”,也有人挑刺“不够正宗”。
真正让他转型的,是一条复刻《红楼梦》冷香丸的视频,为了找到符合书中描述的食材,他跑遍了多个城市,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完成拍摄。
这条视频火了之后,他突然意识到,美食不只是用来吃的,还能成为打开传统文化的钥匙。

从那以后,他不再局限于做菜,而是把重心放在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上。
为了重现失传的漆器工艺,他特意跑到湖北恩施的深山里,拜师当地的老匠人。
山里条件艰苦,制作漆器的材料还让他浑身过敏,双眼肿得几乎睁不开,但他没打退堂鼓。
他说:“只有亲身体验过匠人吃的苦,才能明白这份手艺有多珍贵。”
网友留言问他能不能复刻羽毛风筝,他只说了句“我尽力”,第二天就开始查资料、找传承人,花了半年时间终于做成。
还有那条点赞超700万的“活虎表演”视频,更是让人捏了把汗,这项非遗需要穿着几十斤重的虎衣,身上绑3600根火药,还要忍受百度高温的炙烤。

传承人王阿姨一开始坚决拒绝,说“不能拿生命开玩笑”,南翔跑了四次邹城乡下,最后亲自上场,表演结束浑身都是水泡。
现在的南翔,视频时长越来越长,质量越来越精,人也肉眼可见地添了几分沧桑。
但他始终没忘记初心,从开水白菜到冷香丸,从漆器到活虎,每一件作品都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极致追求。
他用行动证明,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用真心去守护那些快要消失的文化记忆。
单霁翔:把故宫从“高冷地标”变成“国民IP”提到故宫,很多人会想到红墙黄瓦、庄严大气,但很少有人知道,现在大家能轻松逛故宫、爱上故宫文创,背后离不开一个人单霁翔。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红”,却因为对故宫的用心,成了无数人心中的“故宫守护者”。
2012年,单霁翔刚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提交的第一份报告就是“取消外宾特殊待遇”。
以前,外宾参观故宫可以乘车进入,他觉得不对劲:“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都没这规矩,为什么紫禁城要搞特殊?”
上级部门说这是几十年的礼仪,不能随便改,他没放弃,一直坚守自己的底线。
2013年,法国总统奥朗德带着女友参观故宫,按照惯例,礼宾车辆要直接开进去。
单霁翔纠结了很久,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车辆必须停在午门外,所有人步行入园。”

他让保安关上大门,自己站在门外等,奥朗德的车队到了之后,看到巍峨的故宫城门,不仅没生气,反而露出了崇敬的神情,还跟着单霁翔一路步行,听得津津有味。
从那以后,所有外宾都自觉在午门外下车步行,连81岁的印度总理辛格也不例外。
日本天皇到访时,上级考虑到对方年事已高,想破例允许乘车,也被单霁翔坚决回绝,最后天皇还是步行参观了故宫。
他用这份坚持,守住了故宫的尊严,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底气。
在单霁翔任院长的7年里,他做的远不止这些,为了摸清故宫的“家底”,他走遍了故宫9000多间房子。

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他推动“无烟故宫”建设,增建女性卫生间,增设休息座椅,完善监控系统。
为了保护文物和古建筑,他四处争取资金,把故宫的开放区域从30%扩大到了80%。
很多人以为故宫不缺钱,其实不然,故宫的门票收入要全部上交国库,国家拨款也有限,大部分资金需要自己筹集。
后来,马化腾一句“故宫IP”点醒了他,他开始带领团队开发文创产品。
从浮雕小镜子、凤冠冰箱贴,到盲盒玩偶、精致口红,每一件产品都充满了故宫元素,深受大家喜爱。

其中最火的当属故宫日历,这款最早始于1933年的日历,曾是鲁迅、胡适、林徽因等名人的心头好,后来因战乱中断。
单霁翔推动日历重新发行,今年的版本更是抢手,因为2026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日历里额外附赠了一本印章册,66枚定制印章里有100匹骏马,寓意“百骏呈祥”。
每一枚印章都是工作人员亲手盖制,光乾隆狩猎图印章就要盖8次才能严丝合缝,还有三色套印、文华殿滚轮章等珍藏级设计。
日历里精选了故宫300多件书法名画,每件都有详细注解,日期还是从书法作品中拓印而来,收藏价值十足。
更贴心的是,它采用了特殊印刷工艺,不同季节能闻到专属清香,扫码还能看AR动画,让名画“活”起来。
现在下单还附赠天马灵云徽章、书签、藏书票和镭射贴纸,无论是自己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意义。
单霁翔用7年时间,把故宫从一个“高冷地标”变成了人人喜爱的“国民IP”。

他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只要用对了方法,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三位“非典型网红”,虽然领域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追流量、不逐名利,一门心思扎根传统文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的文化根脉。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们的坚持和用心,比任何流量套路都更有力量,也更值得我们点赞和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央视狂夸的3个非典型网红!拒绝流量套路,干的事比明星还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