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1 13:21

美国重启核试验,中国抓紧补齐战略短板


10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指示战争部,立即恢复核武器试验,他在社交媒体发文说:“由于其他国家的试验计划,我已经指示战争部以对等方式启动我们的核武器试验。”
特朗普没有透露具体细节,只说这一进程将立即开始。
就在此前一天,俄总统普京宣布成功进行了“海神”核动力无人潜航器试验,普京称该无人潜航器的速度和下潜深度独一无二,而且无法被拦截。
军事分析员则评论说,这种武器可通过引发大规模放射性海啸,摧毁沿海地区。
再往前几天的10月27日,普京也宣布射程达14000公里的新型核动力巡航导弹海燕完成最终测试。
但俄罗斯方面的这两款武器更多是“核动力”,而非“核爆炸”,在特朗普下令进行核武测试后,俄罗斯解释了近期进行的武器试验。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回应称,“俄罗斯近期测试的两种使用核动力的武器——海燕巡航导弹和海神潜航器并不构成直接的核武器测试,我们希望相关信息已被正确传达给特朗普总统,这绝不能被解读为核武测试。”
佩斯科夫也暗示,若特朗普下令进行实弹核试验,俄罗斯将采取相应行动。
据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国际机构统计,目前全球总共有约1万2331枚核弹头,其中俄罗斯有至少5500枚,数量最多,其次是美国的5044枚,中国约600枚。
冷战结束后的1990年代,各方曾同意冻结核武器测试——美国最后一次核试验在1992年9月,苏联最后一次核试验是在1990年(俄罗斯从未进行过核试验),中国是1996年。

俄罗斯“海神”核动力无人潜航器
目前有一种说法,即人类社会正逐渐由“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现在可能处于“春秋末期”的感觉。
春秋时期的政治逻辑是通过战争、外交等各种手段去争霸,争一个国际地位、势力范围或话语权,很少涉及谁灭掉谁;而战国则是赤裸裸的灭国吞并,你死我亡,手段更加残暴。
在“战国时代”,核武器与核战略的意义将急剧放大,获得核武器的国家可以获得更强的战略权力,而没有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则将沦为猎物。

以核导弹为特色的阅兵彩排,俄罗斯莫斯科,2024年5月
作为现阶段人类手中的“最终暴力”,核武器自诞生之日起就对国际秩序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战末期,美国之所以能够“随心所欲”地安排战后秩序,经济实力固然是一方面,长崎和广岛两颗原子弹的威力同样功不可没。
1949年8月29日,苏联试验了首颗原子弹“斯大林1号”,标志着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核军备竞赛正式拉开帷幕。
冷战期间,美苏核力量平衡是维持两大阵营均势的根本性因素,核力量向下才是常规军事力量。
随着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全球核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超级大国对抗的机会变得十分渺茫,最紧迫的威胁来自前苏联核武器/核原料扩散,于是美国开始力推“核不扩散”政策。
某种意义上讲,当今国际秩序其实是建立在“核不扩散”的基础上,而“核不扩散”又建立在美国庞大的盟友体系以及“延伸威慑”战略上。
什么叫“延伸威慑”战略呢?
简而言之,对于那些有能力拥核的“友好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美国同其签署安全保障条约,承诺将他们纳入“核保护伞”,从而避免其独立拥核。
如此一来这些国家便跟美国形成了坚固的安全绑定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到经济、贸易和国际外交领域,最终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
对于那些试图拥核的“非友好国家”(如朝鲜、伊朗、伊拉克等),美国予以巨大军事压力,实施强硬制裁,甚至不排除先发制人式打击。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美国的安全保障和军事威慑不再可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简单来说,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的盟友)将尝试拥核,进而加速点燃潜在的战争危机——核扩散进程最危险的时刻是“即将跨过核门槛的时候”。
在这些对拥核跃跃欲试的国家和地区中,一半在欧洲,另一半就在中国周边。

驻台南基地的美军于营区内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圈,1952年至1961年,美军曾在台南空军基地部署12枚原子弹
截至目前,世界上有九个国家拥有核武器,包括核俱乐部正式成员美、俄、中、英、法,以及非正式成员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
这里面法国是个很值得关注的案例,近期被许多欧洲学者拿出来讨论。
1954年,法国秘密启动了核计划,该计划于1958年公开,并于1960年成功测试了第一枚核武器。
为什么法国在已经被美国核保护伞覆盖的情况下仍执意得到原子弹呢?这是因为时任总统戴高乐根本不相信华盛顿会履行其安全保证。
戴高乐认为,所谓“延伸威慑”根本就是一场骗局,任何相信它的人都是傻瓜,要让巴黎真正安全,法国别无选择,只能自己获得核能力。
戴高乐在1963年这样讲道:“美国的核武器仍然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但美国不一定会立即对有关欧洲和法国的所有可能性做出核反应,因此我们决定为自己配备核武器。”
几代人以来,大多数非法国分析家都对这种推理嗤之以鼻,认为它反映了高卢人的过度骄傲或偏执,而不是冷静的战略逻辑。
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欧洲人才突然意识到戴高乐似乎是有先见之明的。
现阶段,法国与英国是欧洲唯二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法国拥有近300枚核弹头,可从本土战机或潜艇发射,英国约有250枚。
二者关键差异在于,法国核武库独立研发、完全自主,而英国依赖美国技术支援,有使用限制。
那么自主拥核与“延伸威慑”相比究竟管用不管用呢?很管用,能够对对方决策者构成极大影响。
根据2005年波兰公布的华沙组织机密档案,在1979年华约进行的“七日抵达莱茵河”兵棋推演中,苏联将对西欧发动大规模核反击,唯一一个被排除在外的欧陆国家即法国。
因为站在莫斯科的角度,为了保卫东欧卫星国或扩张势力范围对法国进行先发制人核打击是得不偿失的,风险收益不对等。
简而言之,如果是为了保卫莫斯科或圣彼得堡,苏联人有可能甘愿冒核战争的风险,而“抢地盘”这种事情本来就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犯不着走到核大战那一步,可见独立拥核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法国的国家安全。

1984年大阅兵时,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次揭开神秘面纱。
最近几年,随着地缘政治对抗的态势有所升温,有关核武器的话题再度被大家重视。
2021年3月的安克雷奇中美战略对话开场白和2021年7月的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谢尔曼访华前记者会上,美方都表示将“从实力的地位出发”(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与中国谈。
这一立场显然是中方无法接受的,而究其原因,美国在战略威慑层面的优势是其底牌之一。
于是中国补齐战略力量短板的强烈初衷也就不难理解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重启核试验,中国抓紧补齐战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