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1 13:24

《哈利•波特》:因为一条裙子,知名女作家罗琳与演员割袍断义

《哈利•波特》:
因为一条裙子,
知名女作家罗琳与演员
割袍断义
文 | 雾满拦江

(01)

女作家罗琳,是系列小说《哈利波特》的创作者。

罗琳笔下,以魔法学校霍格沃茨为中心,创作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人物,眼镜憨仔哈里•波特,正义美少女赫敏,邪恶的伏地魔……

然后影视圈把罗琳的创造,搬上银幕。

哈里•波特、赫敏与伏地魔走红全球。

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前几年,罗琳创造的笔下人物,竟然与创作者罗琳翻了脸,率霍格沃茨全体魔法师攻击罗琳。

大战起因,竟然是条裙子。

(02)

美国有所高中,位于弗吉尼亚劳登县,人称石桥高中。

水管工史密斯的女儿,就在这所学校读书。

然而有一天,史密斯接到女儿的电话:爸爸救我,我在学校女生更衣室,被人强奸了。

史密斯一听就炸了,立即赶往学校。

到了学校,史密斯质问校方:你们是怎么保护孩子的?

闻听此言,老师怒了。

校长怒了。

劳登县教育局局长齐格勒,怒了。

愤怒的教育工作者群涌而上,抓住史密斯往死里打。

打完了还不解恨,报警!

多名警察疾驰而来,围着史密斯轮起警棍,卯足了劲打。

史密斯被打得满地乱爬,头破血流:

下图,就是正被警察“执法”中的史密斯:



史密斯被拖上法庭,判其入狱10天。

法院给了他一年缓刑期。

媒体刊出事情过程,全美大怒。

全美人民,破口大骂史密斯:

败类,人渣,牲畜,畜牲!

怎么才判他10天?

这个败类,应该用机关枪突突掉!

群议汹汹。

皆曰可杀。

史密斯全家吓坏,再也不敢吭声。

(03)

史密斯被舆论骂得闭嘴之后,劳登县发生第二起强奸案。

做案者,仍然是强奸史密斯女儿的人。

媒体诚恳问大家:史密斯的女儿遭到强奸,他为女儿讨还公道,有什么错?为什么校方殴打他?警方暴力他?法院判他坐牢?而后美国舆论网暴他?

这是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呢?

美国人跟着问一声,就把这事儿撂下了。

美国人放下了,但英国人没放下。

英国人不仅没放下,反而引爆了罗琳与赫敏翻脸成仇:

(04)

美国石桥高中强奸事件,英国媒体报道。

女作家罗琳说了句:

大意是——就因为石桥中学的强奸犯,做案时穿了条裙子,然后所有人都破口大骂受害人,甚至殴打受害人,这是不对的。


J.K. 罗琳

此言一出,引发众怒。

第一个冲出来攻打罗琳的,是她创造的魔法人物,赫敏。

起初事件一面倒,赫敏获得全面支持,罗琳遭受全网辱骂,当时罗琳的处境,用身败名裂来形容,丝毫也不夸张——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网页,甚至删除了罗琳的名字,不再承认罗琳是他们的创造者。

割袍断义,莫过如此。

赫敏的扮演者,不断接到各种邀请。每当镜头转向她时,她都要抖个机灵,说几句嘲讽罗琳的俏皮话。

粉丝爱死她了。

罗琳彻底完蛋了。

(05)

然而天底下,最不靠谱的,就是舆论。

昨天舆论还站位赫敏,狂骂罗琳。

今天舆论忽然转身,站到罗琳这边,开始狂骂赫敏:



赫敏慌了神。

她发现自己的商业机会,迅速流失。

昨天她还是流量密码,今天就成了票房毒药。

为求生存,赫敏不得不向罗琳求和。

然而罗琳却拒绝了。

罗琳拒绝还是认可,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女儿被强奸的史密斯,会遭受全美疯狂暴力?

为什么罗琳与赫敏等人,会翻脸成仇?

为什么?



(06)

我们讲述的这一切,是个认知学现象。

可以称之为“肮脏英雄焦虑”。

第一个,认知中的“肮脏英雄焦虑”。

人类是有认知力的。

但人类认知力,是残缺的,刚性的,分裂的,与客观事物拉开极远距离的。

心学宗师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意思是说,宇宙及一切,是中性的,没有善恶属性。

然而人类认知是残缺的,两极的,明明没有善恶属性,但人类非要把无善无恶的自然,两极化极端化。

不如此,人类就无法共同生活。

任何一个人,都是自然物种,特点是善恶交织,好坏掺杂,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圣人,一半是恶徒,一半是男人,一半……呃,另一半也是男人。

比如欧美战场上,有个战斗英雄。

他之所以成为战斗英雄,只是因为运气好,没有被敌方的子弹打到,反而是他打死了对方。

所以战斗英雄这件事儿,跟他的品德是没有关系的。

他的另一面,可能是个小偷,是个贼,是个家暴男下头男,是个普信男。

小偷家暴,和战斗英雄这两种不同的质素,完全可以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这是客观现实。

但人类认知,不接受这一点。

人类认知,英雄必定是完美的,绝对不会偷东西,更不会殴打女性。

所以,如果你恰好认识一个战斗英雄。

又恰好,看到这个战斗英雄,从卖菜大妈的兜里偷钱。

这时候你的脑子,就会哗一声,短路了。

认知够高,就会接受这个正常现象。

但如果你只是个“正常人”,那么你关于战斗英雄的认知,是刚性极端割裂的。你认知中的英雄,是完美的,无法接受他同时是个小偷又家暴的现实。



你的大脑就会自动运行,抹除你亲睹战斗英雄偷盗的一幕。

你没看到英雄偷盗。

那么英雄自然就不是个贼。

英雄不是贼,你又可以伏地膜拜,活在你极端的观念中。

劳登县水管工史密斯,他所遭受的凶残暴力,就是美国人不能接受他的存在,试图从现实及记忆这两个维度,把他抹去。

(07)

第二件,史密斯是美国政治正确的牺牲品

劳登县石桥中学强奸案发生时,强奸犯穿着条裙子。

对中国人来说,你穿裙子咋了?穿裙子也是强奸,也必须绳之以法。

然而当时,美国正在推崇跨性别。

跨性别,在当时的美国——以及英国,是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就如同我们刚刚讲的战斗英雄。

英雄是完美的。

政治正确更完美。

不完美凭什么正确?

政治正确完美,意味着跨性别完美。

跨性别人士完美……完美人士,怎么可能强奸一个姑娘?

所以校方发现,强奸犯是个穿条裙子,自称自己跨性别的男人,立即破防了。

因为在当地的老师,校长,教育局长,警察,检察长,法官等人的认知中,跨性别男人是完美的,比天使还要圣洁。

你说比天使还要圣洁的人强奸……有没有搞错?

事实摆在这里,但所有人又不肯接受这一点。

那就只有……把这段记忆抹去。

所有人自动消除了记忆,没事了,天下太平了,载歌载舞了,可史密斯还在这里吵吵,这人谁呀?这不是个恐怖分子吗,打死他……老师扑了上去,校长扑了上去,教育局局长扑了上去,警察,检察官和法官扑了上去,然后所有美国人,也扑了上去。

哈里•波特扑了上去,赫敏扑了上去。

罗琳没有扑上去。

大家都扑你不扑,凭啥你要搞特殊?

所以大家就奔罗琳扑过去了。

(08)

那么最后,我们到底该怎么提升认知,看清这台大戏呢?

这事儿其实不复杂,关键就看你是谁,你对标的是什么?

罗琳为什么对?

赫敏的扮演者又为什么错?

第一,罗琳守的是人,赫敏的扮演者守的是标签。

这是根本的区别。

你看,罗琳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被伤害的女孩,一个为女儿讨公道的父亲。这是现实,是最基本的人伦。

强奸就是强奸,伤害就是伤害,这事儿跟你穿什么衣服、举什么旗子、喊什么口号,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罗琳的认知,穿透了那条作为“政治正确”符号的裙子,看到了裙子底下那个施暴的男人和那个犯罪的事实。

而赫敏的扮演者呢?

她守的不是那个被伤害的女孩,而是跨性别这个时髦的标签。在当时的舆论场里,这个标签就是流量密码,是道德高地。谁举着这个旗子,谁就天然正确,谁反对,谁就是人渣败类。

所以,当事实(一个穿着裙子的男人强奸了女孩)与她们信奉的标签发生冲突时,她们的选择不是去修正那个有问题的标签认知,而是选择去消灭那个提出事实的人。

她们的行为,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己观念的完美,不惜扭曲甚至抹杀现实。

这是典型的愚人行径——我的观点神圣不可侵犯,如果现实不符合我的观点,那么错的不是我,是现实。

第二,罗琳为道义付出代价,赫敏的扮演者为利益反复横跳。

你看罗琳,她发声的时候,不知道会得罪人吗?她门儿清。但她还是说了。

为什么?

因为有些事,是常识,是底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为了守住这个根本,她宁愿被网暴,被“魔法学校”除名,身败名裂也在所不惜。

这是一个强者在捍卫自己的认知,她付出了实实在在的代价。

再看赫敏的扮演者。她一开始跳出来攻击罗琳,是因为舆论风向如此,骂罗琳能给她带来粉丝、流量和商业价值。

她是在顺应潮流,收割利益。

后来舆论反转,骂她成了新的政治正确,她的商业价值一夜之间从流量密码变成了票房毒药。她慌了,又想去求和。

你发现没有?她的所有行为,都不是基于是非对错的判断,而是基于利益得失的计算。

风往哪边吹,她就往哪边倒。这不是在追求真理,这是在投机。这种行为,看似聪明,实则是认知上的巨婴,精神上的软骨头。

所以,人生成长的分野就在这里:

你是做一个敢于直面现实、哪怕遍体鳞伤也要守护常识的罗琳?

还是做一个精致计算、随波逐流、永远站在人多那一边的赫敏?

前者活得真实、辛苦,但内心有根,顶天立地。

后者活得光鲜、轻松,但内里是空的,不过是时代浪潮上的一片浮萍,风停了,就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飘了。

时运来了,傻子都能借风起飞。

但只有当潮水退去,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

罗琳守住了她的体面,而有些人,裤衩都被冲走了。



(*本文配图来自AI绘画及网络,仅供参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哈利•波特》:因为一条裙子,知名女作家罗琳与演员割袍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