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引擎增速60%!AI云“第一”混战,细分赛道藏机会?
最近去上海虹桥机场,抬头一看差点以为进了“云厂商比惨大会”,不对,是“云厂商第一争霸赛”。阿里的广告说自己市场份额领先,火山引擎大张旗鼓讲Token调用多,百度云则盯着AI公有云领域不放。
明明都是做AI云的,怎么个个都敢说自己是“第一”?这“第一”听得人有点懵,你问阿里凭啥,它掏Omdia的报告,说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自己占了三成多;你问火山引擎,它拿IDC的数据,说大模型公有云服务自己快占一半了。
IDC、Gartner这些机构的报告,标准跟菜市场的秤似的不一样,厂商们各取所需,专挑对自己有利的“第一”说,外人听着都搞不清谁真谁假。
厂商的“第一”套路:拿不同榜单当“武器”本来想以为市场份额高就是真“第一”,后来发现厂商们早把“第一”玩出了新花样。
阿里云除了AI云市场的份额,公有云IaaS领域也领跑,说白了就是盘子大、覆盖广,有点像超市里的连锁巨头,啥都卖还卖得多。
火山引擎就不一样,不跟阿里拼整体规模,专盯大模型这块。
它的“第一”看的是Token调用量,简单说就是开发者用它的AI模型API多不多。
这路子有点像奶茶店,不拼门店数量,拼新品点单率,靠活跃度圈客户。
腾讯云和华为云则盯着垂直领域,腾讯云的游戏云连续四年拿“第一”,毕竟游戏公司用它的服务久了,换起来麻烦;华为云在政务领域稳坐第一,政企客户对安全合规要求高,华为这方面的能力刚好对上需求。
国内厂商打得热闹,国外的巨头也没闲着。
亚马逊AWS、微软Azure这些全球玩家,早把重心转到AI云。
微软2025财年智能云收入超千亿,谷歌云更是连续四个季度盈利,靠的都是AI业务拉增长。
阿里云作为国内唯一能跟它们掰掰手腕的,也砸了几千亿搞AI基础设施,AI相关收入涨得飞快。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第一”看着风光,其实更像厂商的“营销话术”。
CNCF的厉辉说,业内更认“IaaS加PaaS”的整体收入排名,从这来看阿里云确实靠前。
但其他厂商的细分“第一”也不是没用,至少能让特定客户记住自己,比如游戏公司一想到云服务,先想起腾讯云。
客户不看榜单看啥?生态才是真门槛厂商喊破喉咙说自己是“第一”,但企业选云的时候,可没那么好忽悠。
厉辉把客户分了三类,每类的需求都不一样,跟咱们选家电似的,各有各的偏好。
AI原生公司和研发团队,最看重GPU算力和模型服务。
谁的模型跑起来快、Token便宜,就选谁。
火山引擎和阿里云在这方面做得好,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
这类客户就像搞科研的,只认设备好不好用,广告说得再花也没用。
政务、金融这些大客户,把安全合规看得比啥都重。
金融客户选云,技术好坏可能只占三成,剩下七成全在聊合规和稳定性。
华为云在这领域几乎是默认选项,不是说其他厂商技术不行,而是政企客户更信它的服务和保障,毕竟出一点岔子都担不起责任。
广大中小企业和传统行业客户,想法最实在:出了问题有人管。
阿里云服务全,客服响应快;腾讯云在游戏、音视频领域专业,垂直场景里能快速解决问题。
对这些企业来说,半夜不用被故障叫醒比啥“第一”都强,毕竟没人想加班处理云服务的烂摊子。
更关键的是,云服务不是买瓶水,想换就能换。
AI公司创始人刘阳说,迁移成本太高了,一旦用惯了某个厂商的生态和工具链,换一家就得重新适配,费时又费钱。
之前AWS遭遇大规模服务中断15小时,客户也没立马跑路,就是因为生态粘性太大,换不起。
如此看来,厂商们争“第一”的本质,其实是在抢客户的“初始选择”。
一旦客户用了自己的服务,形成生态依赖,后续就很难换掉。
微软投资OpenAI、谷歌投Anthropic、阿里以云服务形式投资月之暗面,都是在搭建自己的生态闭环,你用我的模型,就得用我的云;你用我的云,就离不开我的工具。
说到底,AI云市场没有绝对的“第一”。
阿里云规模大,火山引擎在模型领域活泛,腾讯云和华为云在垂直行业扎根深,各家都有自己的优势。
对企业来说,与其纠结谁是“第一”,不如找最贴合自己业务的云厂商;对厂商来说,与其在“第一”标签上较劲,不如把生态建得更牢,毕竟客户跑不跑,最终看的是生态,不是榜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