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的“番薯昌”鲁牛:我不是广东人,但广东人却认同我是广东人
鲁牛本名叫罗听午,1941年8月生在上海,那时候上海还是个大都市,各种文化交织,但他小时候也没啥特别的经历,就普通人家的孩子。长大后他进了演艺行当,先在佛山话剧团待着,当了个国家二级演员,还加入了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广东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和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
这些头衔听着挺正式,其实就是他一步步在广东扎根的证明。他不是广东本地人,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开始,他就扎进广东的影视作品里,慢慢让大家觉得他就是广东人的一部分。
最早让他在广东出名的,是1986年广东电视台拍的中国大陆第一部情景剧《万花筒》,他演了个小店老板阿昌。那时候电视还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但这部剧在广东播出后,反响挺大,阿昌这个角色让观众觉得亲切,像街坊邻居。
他没当过太多主角,但每个小角色都演得让人记住。从阿昌到后来的番薯昌、牛大春、大碌木、大只讲、雄哥,这些名字在广东人嘴里转悠了几十年。他演过正剧,也演喜剧,正派反派都来过,业界和观众都认可他的水平。广东电视台这些年重点推的两部长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和《七十二家房客》,他都在里面有份,演得有模有样。
《外来媳妇本地郎》这部剧从2000年开播,鲁牛演的番薯昌是里面一个经典配角。番薯昌这个角色接地气,代表了那种普通广东家庭里的中年男人,琐碎事多但总有股幽默劲儿。剧集拍了上千集,鲁牛演了好几年,但到2010年代初,他就不再演这个角色了。
剧组调整剧情,他自然就退出了。同样,在《七十二家房客》里,他演牛大春,分局局长那种威严又带点喜感的形象,也让观众印象深。这部剧从2008年左右开始播,鲁牛的表演帮它稳住了不少收视。
牛大春后来随着剧情变化,也淡出屏幕,分局那个场景现在都成游客打卡点了。但鲁牛没停下,他继续接其他戏,虽然年纪大了,机会少点,但还在坚持。
鲁牛的演艺路不是一帆风顺,他从上海来广东,本来就是外来人。那时候外来人在广东打拼的多,很多人学粤语融入本地。他也一样,学了粤语,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广东人认可他,不是因为他演技多牛,而是他真把这里当家。
2024年8月27日,他参演的粤语片《人海同游》上映,这片子讲都市人情,他和欧阳骏、林冬萍、潘结这些老搭档一起演。广州首映礼上,他说的话让很多人有共鸣:他不是广东人,但广东人一直把他当广东人,这是他最骄傲的事。
他在广东住了几十年,对这片地有感情,喜欢粤语,喜欢本地的一切。他觉得人到一地,就该融入,推崇粤语电影,希望多拍这类片子。
这话一出,网上广东网友议论开了。有人说,谢谢他尊重广东文化,现在有些外来年轻人不学粤语,还贬低本地习俗,像前年陈奕迅澳门演唱会,外地粉丝不满他的决定就闹热搜。另有人回忆,从前学校用粤语教课,老师同学都说粤语,外省打工者会学。
现在家长为孩子着想,只说普通话,本地小孩不会粤语了。还有人以为鲁牛和郭昶是广东人,其实郭昶东北的,鲁牛上海的,他们融入了,不像现在有些外来人不愿适应,甚至对说粤语的人不友好。网友担心,长辈和小辈没共同语言,交流像鸡同鸭讲。这些评论点出文化传承的问题,鲁牛的话戳中了不少人心窝。
不止鲁牛,广东影视圈里不少艺人不是本地人,但大家没把他们当外人。郭昶演康祈宗,舒力生演祝师奶,钱莹、郑达、柳敬东、宋嘉其、云菲、屈炫希,这些人籍贯不同,但通过作品融入广东。广东人讲求尊重,你融入大家庭,大家就把你当一份子。
鲁牛就是例子,他从1988年的《花街皇后》到1989年的《女人街》,再到1991年的《羊城奇遇记》,这些片子让他在广东站稳脚跟。1991年《羊城奇遇记》里他演主角阿昌,还被提名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虽然没拿奖,但证明了他的实力。
后来他演的戏更多样,2007年《乘龙快婿》,2015年《一念天堂》,2019年《小Q》里演师父,这些角色让他从电视剧扩展到电影。鲁牛没退休,83岁了还在接戏,虽然不像年轻时那么多,但每部都认真。
广东影视这些年变化大,长剧像《外来媳妇本地郎》拍了4000多集,《七十二家房客》也超1500集,鲁牛的贡献在里面。他推动粤语作品,不是空谈,实际参与。广东人为什么认同他?因为他不把自己当外人,学本地话,演本地角色,生活在这里几十年。
想想鲁牛的经历,外来人在一地扎根不容易。他从上海来,起初可能语言不通,文化有差异,但通过工作适应了。广东是个包容的地方,历史上外来人多,潮汕客家闽南各种系,但大家和睦。鲁牛不是特例,很多艺人像他一样。
郭昶从东北来,演了多年康祈宗,大家觉得他就是广东郎。舒力生也不是本地,但她的祝师奶深入人心。这些人证明,融入不难,关键是态度。你学本地话,尊重习俗,本地人自然接纳你。
现在粤语在广东面临挑战,从前学校家庭都用粤语,现在普通话普及,小孩不会说。鲁牛的话提醒大家,文化要传承。他推崇粤语电影,就是想留住这份特色。广东网友的回应也说明问题,大家担心粤语淡化,影响代际交流。鲁牛作为外来人,却比有些本地人更在意这事,让人感慨。他没大红大紫,但稳扎稳打,几十年如一日。
鲁牛的坚持有现实意义。在广东,外来人口多,融入是大事。有些人来打工,不学粤语,生活圈子小,觉得本地人排外。其实不然,你主动融入,本地人很欢迎。鲁牛就是活例子,他从配角起步,没主角光环,但靠实力赢得认可。
到2024年,他参演《人海同游》,片子在全国上映,证明他还在圈里活跃。首映礼发言后,媒体报道多,网友讨论热。有人列出非广东艺人名单,大家都认可他们是广东影视一部分。这反映广东文化的包容性,不是排外,而是互敬。鲁牛骄傲的地方,就在这里:不是广东人,却胜似广东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