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陈佩斯的叛逆,终于“惊动”人民日报,惹观众悲喜交加
中国的“喜剧之王”是谁?相信每个人心底答案不尽相同。
年龄长一点的也许会讲,是赵本山。
年龄小一点的也许会说,是周星驰。
但今天,我还想提另一个名字,很有分量的名字:
陈佩斯。
小品,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是曾经最喜欢的喜剧表演形式之一。
却很少有人知道,小品这个类目,其实算是陈佩斯“发明”出来的。
1984年春晚,他与朱时茂合作的《吃面条》,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品。
在本山崛起之前,陈佩斯的小品才是春晚的必备下酒菜。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整整十余年,他都是内地喜剧界的“顶流”。
直到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陈佩斯才淡出春晚舞台。
1998年《王爷与邮差》,成为他在那个舞台的“绝唱”。
这一别,二十七年。
几年前,曾有网友发起票选:“最希望谁出现在春晚舞台?”。
陈佩斯的名字,位居前列。
像他这样的演员并不多:离开的越久,观众越想念。
那离开的这几十年,陈佩斯都在干什么呢?
答案,就藏在一部电影里。
归来!27年磨一剑2025年暑期档,一部电影悄然登场。
《戏台》。
讲真,很久没在电影院看到这样的景象:
一半是年轻观众,一半是头发花白的老年观众。
尤其后者,在如今消费场景下,可不算是影院常客。
大家都是冲着一个人来的——71岁的陈佩斯。
关于电影《戏台》的“起源”。
在离开春晚后几十年时间,陈佩斯几乎抽离了大众视野。
但他并不是真正的离开。
而是转战到了另一个更“卷”的舞台——话剧。
《阳台》
从2000年到2025年,陈佩斯用数百场话剧演出,不停探索、打磨喜剧的结构和细节。
试水之作《托儿》,全国6大省市巡演,场场爆满。
探索之作《阳台》,尝试中国人自己的“结构喜剧”。
《托儿》
2015年,喜剧技巧已日臻成熟的陈佩斯,推出了话剧《戏台》,并在北京首演。
迄今,话剧版《戏台》豆瓣评分仍然高达9分!
这便是电影版《戏台》的出处。
陈佩斯27年磨一剑,再度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
话剧《戏台》
电影《戏台》
影片内容很高能。
一个荒诞的年代,一群战战兢兢的戏曲人。
一个最不起眼的市井草根,一座城里最高高在上的男人。
最懂艺术的人,和最不懂艺术的人。
这些看似矛盾的因素,被扔进一个麻袋,彼此剧烈碰撞。
《戏台》把喜剧结构玩到了极致。
里面既有话剧筋骨、舞台现挂,又有大量专属电影的视听语言。
更重要的,这部电影,让陈佩斯重新回到了主流舞台中央。
坊间传闻,连央视都因此抛来了橄榄枝。
星二代的“戏台”,终于“惊动”人民日报《戏台》的人物和故事,充满各种冲突、矛盾、意外。
人生,又何尝不是“戏台”。
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半个多世纪前。
1969年,15岁的陈佩斯,上山下乡来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多年后他回忆这段往事,心有余悸:
“那是一种生理极限上的苦!”
然而,让少年陈佩斯没有预料到的是。
结束这场“生理极限上的苦”之后。
立刻迎来的,却是另一场“心理极限上的苦”。
从兵团回到北京,艺术家庭出身的他,报考了总政话剧团、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
但这些单位,都没给陈佩斯一个“子承父业”的机会,统统拒绝。
因为他的父亲陈强,那时正在经历“磨难”。
父亲的遭遇,加上自己四处碰壁。
陈佩斯很年轻就经历了世态炎凉。
2014年,他接受易立竞采访时讲到自己父亲:从前那么大的一个明星,一夜之间,什么都不是,大家恨不得用口水把你淹死。
这种强烈反差,让他唏嘘的同时,也深刻影响进了作品。
所以我们再回到2025年。
电影《戏台》最荒诞的一幕是什么?
京剧《霸王别姬》,在大帅“要求”下,魔改剧情:霸王别姬项羽不能自刎,改成刘邦上吊。
站在台上的金老板(霸王)和凤老板(虞姬)。
几个小时前,他们还是普通观众心里一票难求的角儿,艺术光芒放万丈。
pic/o2qetzhqrwr.jpg
到了大帅这里,即刻被贬成了个人意志的玩偶,被逼着去糟蹋艺术。
从天堂到地狱,全在人的一念之别。
剧烈的反差,让人五味杂陈。
pic/0occhpw4y5d.gif
陈佩斯的演艺生涯,始于对父亲的耳濡目染。
但在父亲陈强的超级光环下,陈佩斯并不显黯淡,反而打出了一个崭新天地。
“星二代”这个有点暧昧的称谓,或许他并不喜欢,却是当之无愧的国内最强“星二代”。
pic/zs44a3ypmzi.jpg
更可贵的是,在中国演艺圈,他还是一个特别爱干净的人。
陈佩斯说过,自己不会为了得奖,去经营圈子内的关系网。
始终想站着把钱挣了。
由此在世俗面前,他也显得十分叛逆。
比如,2021年流量明星当道的时候,陈佩斯跑出来公开讲:
“很多演员眼睛里没有人,也不感受对手,只是在各自的场景里表演”。
这是很得罪人的。
pic/t0yn0sqfnct.jpg
同样,电影《戏台》,也是他的“叛逆”之作。
当圈内热衷蹭热点,为了票房刻意煽动某些情绪的时候。
他却选择了一个关于“梨园行”的题材,相对冷门。
然后再用扎实的结构,精准的表演,本分的去讲述一个能够投射到当下的故事。
pic/agbbz2uce5z.jpg
pic/cbqlroigegu.jpg
这种叛逆,在很多人眼里显得有点傻:快钱不挣,非要磨细活?
可偏偏就是这种叛逆。
惊动了央媒“人民日报”。
pic/0hvxvh2gwwa.jpg
2025年8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
文章作者是陈佩斯。
讲述了他拍摄电影《戏台》的始末和思考。
其中关于自己的“叛逆”,陈佩斯“翻译”到:磨细活,就是长期主义。
原话如下:
看那些老戏班子,都是一代代人在“死磕”。
搞创作就认一个死理儿:戏是磨出来的。我们有时候也得有这股子轴劲儿,为了一句台词能磨半宿,为了电影里一个不起眼的道具或者台词的气口较真,即使观众不会注意到,我们自己心里得门儿清。
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观众。不管潮流怎么变,该守的规矩一寸都不能让。
pic/2qyyo335neq.jpg
尊重观众,就是尊重自己。
坚守长期主义,才是对行业的健康发展的正向贡献。
这份清醒,怪不得会被人民日报点赞。
戏比天大,惹观众悲喜交加陈佩斯对艺术的纯粹信念,也成就了真正的喜剧。
《戏台》没有像多数喜剧那样投机取巧,采用喜头悲尾的结构:
就是先给你一顿段子轰炸,笑的人仰马翻。
然后再笔锋一转,上价值,最后变悲情开始催泪。
陈佩斯对此嗤之以鼻:这是喜剧技术不行,强行催泪显得自己高级。
pic/2fexrpvvhao.jpg
pic/cte5d2qz1mu.jpg
《戏台》严守着纯粹的喜剧精神。
那就是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但这个悲剧,不是硬塞给观众的。
而是藏在那些荒诞的情节里、角色的困境里,需要观众自己发现。
pic/qh0lrepkv2b.jpg
比如大帅的姨太,对不同男人的“投怀送抱”,笑料百出。
但这事,实际上是悲剧的,是她人生和认知的错位。
pic/mtj22ebanyg.jpg
再比如,跟3岁小孩一样“调皮”的洪大帅,又何尝不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荒诞又强势的举止背后,也是他人生的悲剧伏笔。
正因为他的离谱,才有了蓝大帅取而代之的变盘。
pic/tboaywiuao2.jpg
这些点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都是可以共情得到的。
尤其电影最后的彩蛋,徐志胜高挂城门的相片,先是惹观众一阵爆笑。
随后,这种笑意在凤老板扑通一下的跳河声中,戛然而止。
悲喜交加。
pic/i35o3dfhzku.jpg
陈佩斯说:戏比天大。
有人总结,他过去的小品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不说方言。
二不拿残疾人开玩笑。
三永远都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同样,电影《戏台》里我们也能看到:大时代小人物,那种无可奈何的困顿。
这才是让人回味的真喜剧。
pic/bmy124oloft.jpg
三流戏剧讲故事,二流戏剧立人物。
一流,给你看的是命运。
在《戏台》,我们看到了命运。
最后,2025年夏,坊传71岁的陈佩斯又获得了央视马年春晚邀约。
文/范西里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