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下最后通牒,要断尼日利亚援助,中国在非项目安全成焦点
文 | 锐观经纬编辑 | 锐观经纬
近期国际舞台上,美国的强硬表态突然搅动了非洲局势,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指责尼日利亚当局 “纵容针对基督徒的罪行”。
还打算切断对尼所有援助,暗示美军可能直接 “介入”,还火速将尼日利亚列为 “特别关注国”,要知道此前美国与尼日利亚虽有外交互动,却从未在宗教议题上如此剑拔弩张。
尼日利亚作为中国在非洲的重要合作伙伴,两国在基建、能源、民生等领域有着大量深度合作项目,特朗普的 “最后通牒” 会不会波及这些项目的安全?中国在非布局又该如何应对潜在风险?
特朗普在声明中明确表示,若尼日利亚政府不立即停止 “针对基督徒的杀害行为”,美国将立即停止对尼的一切援助。
随后白宫便迅速行动,指示五角大楼 “做好应对可能行动的准备”,而特朗普本人更是补充承诺,一旦美军采取袭击,“将会是强硬、迅速且果断的”。
面对总统的指令,五角大楼负责人皮特・赫格塞斯很快做出回应,直言美军已开始为对尼日利亚的行动做准备,还在社交媒体上撂下狠话:“要么尼日利亚政府保护基督徒,要么我们就消灭犯下这些可怕暴行的伊斯兰恐怖分子。”
同时,特朗普还向美国国会议员施压,要求他们立即调查尼日利亚境内 “极端伊斯兰分子对基督徒的大规模屠杀事件”,并限期向他汇报调查结果。
这一套 “总统发声 — 白宫传令 — 军方响应 — 国会配合” 的流程,让外界不得不警惕美国对尼日利亚政策的急转弯。
不过,对于特朗普的指控,尼日利亚政府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尼日利亚外交部第一时间驳斥了这些说法,强调 “尼日利亚各宗教信仰者长期以来和平共处,共同生活、工作和祈祷”,绝非特朗普口中 “纵容宗教迫害” 的国家。
尼日利亚作为非洲人口大国,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信徒均占相当比例,多年来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宗教和谐。
为了回应外界对 “基督徒处境” 的关注,尼日利亚已经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查境内部分地区是否存在 “针对基督徒的种族灭绝事件”。
从这一举措来看,尼日利亚政府显然希望用实际行动而非口头辩解来澄清争议,而特朗普口中的 “伊斯兰恐怖分子暴行”,背后其实有着更复杂的背景。
熟悉非洲安全局势的人都知道,尼日利亚近年来确实面临极端组织的威胁,比如活跃于东北部的 “博科圣地”,多年来多次发动恐怖袭击,受害者涵盖不同宗教、不同族群,并非只针对基督徒。
这些极端组织的目的是破坏尼日利亚的社会稳定,而非单纯的宗教冲突,特朗普简化为 “针对基督徒的罪行”,显然忽略了当地局势的复杂性。
另外,美国参议员特德・克鲁兹此前曾在社交媒体上声称 “自 2009 年以来,尼日利亚伊斯兰主义团体已杀害 5 万名基督徒”,数据也没有得到国际组织的权威证实,尼日利亚政府对此也多次表示 “数据不实,存在夸大”。
从美国的动作来看,切断援助似乎是施压尼日利亚的重要筹码。
但回顾美尼关系,美国对尼日利亚的援助并非 “无偿善意”,更多是与自身战略利益挂钩,尼日利亚作为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长期以来都是美国能源进口的重要来源地,同时也是美国在西非地区遏制极端主义、扩大影响力的关键支点。
如今特朗普以 “宗教问题” 为由威胁断援,表面上是 “维护基督徒权益”,实际上可能暗藏其他考量。
一方面,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需要通过这类 “强硬表态” 争取国内保守派选民的支持;另一方面,美国或许希望借此机会重新调整对非政策,进一步掌控尼日利亚的资源与战略通道。
但最让外界关注的,还是这一事件对中国在非项目安全的影响,中国与尼日利亚的合作由来已久,而且始终秉持 “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的原则,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中国在尼日利亚参与建设的项目涵盖多个关键领域:比如连接尼日利亚经济中心拉各斯与首都阿布贾的铁路,这条铁路不仅大幅缩短了两地的通行时间,还带动了沿线数十个城镇的经济发展。
再比如尼日利亚的水电站项目,为当地数百万民众解决了用电难题;还有遍布尼日利亚各地的公路、医院、学校等民生项目,每一个都直接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
这些项目不仅是中非合作的典范,更是尼日利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今特朗普威胁 “美军介入”,虽然目前尚未有实际军事行动,但已经引发了外界对尼日利亚局势稳定性的担忧。
对于中国在尼项目而言,局势动荡可能带来两方面风险:一是项目建设可能面临中断风险,比如极端组织可能借局势混乱发动袭击,影响施工安全。
二是可能面临舆论压力,部分西方媒体或许会借机炒作 “中国在非项目不关注人权”“忽视宗教问题” 等话题,干扰项目推进。
不过,从过往经验来看,中国在应对海外项目安全风险方面有着成熟的机制,比如与当地政府建立密切的安全沟通机制,及时获取局势信息。
为项目配备专业的安保人员,同时与当地社区保持良好互动,赢得民众支持,这些措施都能有效降低风险,保障项目安全推进。
中非合作的根基并非 “外部施压” 所能动摇,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始终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这与美国动辄以 “援助”“制裁” 为筹码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以尼日利亚为例,中国在尼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还帮助尼日利亚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
比如在铁路项目建设中,中国企业为尼日利亚培训了数千名铁路技术工人,这些工人如今已成为尼日利亚铁路运营的核心力量。
在能源项目中,中国企业还与尼日利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适合当地的能源技术,助力尼日利亚实现能源自主。
这种 “授人以渔” 的合作模式,让中非合作得到了非洲国家和民众的广泛认可,除了尼日利亚,中国在非洲其他国家也有大量合作项目,这些项目同样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考验。
但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 “共商共建共享” 的全球治理观,与非洲国家携手应对风险挑战。
回到特朗普对尼日利亚的 “最后通牒”,虽然目前局势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改变对非合作的初衷,更不会放弃与非洲国家共同发展的机会。
相反,中国会进一步加强与非洲国家的沟通协作,通过完善安全保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深化民生合作等方式,让中非合作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持续推进。
毕竟,中非合作的本质是 “互利共赢”,是符合非洲国家发展需求、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这样的合作既不会被个别国家的威胁所吓倒,也不会因短期的局势波动而停滞。
对于关注中非合作的人来说,特朗普的这次表态或许是一次 “压力测试”,但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非合作的韧性与潜力。
未来,随着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现代农业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中非合作必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而那些试图干扰中非合作的外部势力,最终也会发现:顺应时代潮流的合作,永远比逆势而为的施压更有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