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风云与市井哲人交织,许绍雄如何跑龙套也自在活出烟火人生
许绍雄,这个在荧幕上常以结巴笑声和憨态摸样出现的小配角,几乎是每个香港电视剧观众的熟面孔。他好像是香港街头巷尾的化身,总能让人不自觉地想到市井生活中的小人物。鲜少有人知道,看似不起眼的许绍雄,其实背后家族来头不小。若是翻开家谱,这个被人称作“Benz雄”的男人,其实与历史书上的风云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他的太公许应骙曾任过晚清要职;叔公许崇智则是国民革命军的风云元勋,黄埔军校的奠基人之一;甚至连鲁迅的伴侣许广平,也是他的姑婆。这样的家族履历,不夸张地说,堪称书写近代史的一部分。许绍雄选择了戏剧表演这条路,靠演戏为生,不是因为家族光环,而是源自一种骨子里的随性和洒脱。70年代的香港影视界并不如今天这般光鲜,那时演员们的日子普遍不好过,尤其是跑龙套的演员,大多数都在为生活奔波,哪里还有心力去追求所谓的艺术。可许绍雄不一样,他选择了一条与身边同行截然不同的路——靠家产底气,他要给自己的“龙套生涯”之外披上一层肆意潇洒的调性。他在镜头外驾驶着一辆老款奔驰W114,这也是“Benz雄”绰号的来历。那时候的香港街头,哪里见过跑龙套还开豪车的演员?许绍雄的模样,甚至和他的座驾形成了一种莫名的戏剧感。这种“人生上你可以风光,但角色上我得接地气”的奇妙对比,也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说到配角,许绍雄可不会让人想起那种默默无闻的跑龙套。他认真的表演总会让角色突破原有的框架,从千篇一律的群众功能性角色跃升到有故事、有温度的“真”市井大众。曾与他合作过的杜琪峰称赞过许绍雄身上的那股特殊的幽默气质,“他可以在角色原有剧本里跳脱出来,加入自己的东西,将平淡的角色塑造得特别立体。”王晶也在采访中提到,许绍雄总是能依靠自己的表情、动作和即兴发挥,让一个普通人物多了奇妙的专属记忆点。譬如《暗战》里的小角色,明明戏份不多,却因他的几场戏成了经典。
可说到余味悠长,他的人生选择才最令人玩味。许绍雄的自信从不来源于镜头前的光鲜,而是源于他家族积累的底气和那份对“跑龙套”独有的热爱。他总是在镜头前自嘲说自己“混饭吃”,完全没有明星架子,这点儿气场差异,同行们都看到眼里,也知道其中的境界有多难得。同为资深配角的卢海鹏、刘江等晚年都为生计奔波,无奈拍摄一些廉价电视节目,甚至有些为了生存不得不继续出演。相比之下,许绍雄却可以稳稳地挑剧本,偶尔还拒绝拍一些烂片。并非他清高,而是经济宽裕赋予了他一种选择和拒绝的权利。
这一点,或许也能解释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另一面。我们总喜欢说那个年代的港片“星光熠熠”,可仔细一看你就知道,其实故事的血肉是靠无数配角演员拼出来的。如果说明星是故事的亮点,那许绍雄这样的绿叶演员则是让故事沉淀的一抹烟火气。这些人塑造出香港街头巷尾最接地气的叙事,那种真实让电影不再是天马行空的造梦,而像是生活的镜子。
离开镜头,许绍雄对潮汕侨批文化的热爱亦是他独特的一面。侨批文化讲述着海外华侨如何通过书信和资金连接亲友,延续家族命脉。这种文化,许绍雄不仅了解得透彻,还用自己的知识和身份去推动它的普及。在他眼里,演艺是一种传递情感的使命,而文化则是激发感动的源泉。这或许是不少人没有注意到的许绍雄,他不是“绿叶”,而是文化传播者,甚至是生活哲学的实践者。
许绍雄的原则简单又通透,也许能在纷繁复杂的娱乐圈里给人一点启发:用洒脱保住自我,而不是被功利心绑架。这份“不将自己归入主流”的底气,来自家族,也来源于心态。对于他来说,奖项和流量从来不是重点,而是以哪怕跑龙套,也可以演得有声有色,有趣而耐人寻味。有人问他:“你有没有考虑过大红大紫?”他只是笑了笑,回答:“人生嘛,快乐就好。”
这种既超脱又深入生活的选择,让许绍雄成为香港影视圈里一道别样的风景。或许,在看了他的故事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摆脱了世俗束缚,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活法,才是真正的你的“自在”?
页:
[1]